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一百八十二)送舊迎新

 

下筆一刻正是大掃除的年廿七,一個好日子掃走不要的東西,以騰出空間去迎接新的事物。打開衣櫃,才發覺自己堆積了多年的舊衣服,例如還是25吋腰的喇叭腳牛仔褲、多件顏色鮮豔的大領恤衫,以及孖襟「大關刀」西裝等。忽然覺得時光倒流返回Sam Hui、劉家昌及尤雅的年代!呆呆地望着這些舊衣服,總是有點兒依依不捨。送舊迎新?究竟有什麼舊物是我真想掃走?又有什麼新事物我盼望迎接?

 

第一、我希望每天打開新聞,不再聽到有關新冠疫情的報道,不再有人因受病毒感染而倒下,不再有市民需要被隔離圍封,也不再勞煩專家東奔西跑。疫情不單威脅個人健康,同時引發了環保問題。單以口罩計,假如香港700萬人每日只用1個口罩,兩年便用了超過50億個。放諸全球,更是天文數字;再加上醫療防護裝備和消耗品、即棄餐盒餐具等,地球要承受的廢物真的不敢想像。我明白有些消耗物品無可避免,但我們也可以為環保出一分力,例如減少使用即棄餐具、智慧用水用電、妥善棄置口罩等。始終我們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地球多點綠、天空多點藍,人類一定會更健康。

 

第二、再次衝上雲霄。過去兩年因為疫情關係,我幾乎完全困在香港。以往因為經常要到海外開會、講學和交流,許多時間都在機艙或酒店度過。現在改以視像形式會面,好處是不用舟車勞頓、「趕頭趕命」,但人與人的交往始終不能以科技取代。Zoom或可以促進學術交流,但難以隔着熒幕建立友誼。香港人熱愛旅遊,能夠跑到外面接觸不同的風土人情,總會令人豁然開朗,或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

 

第三、慶祝中大醫學院40周年。轉眼間醫學院已是40歲了,中大醫學院由馬料水一幅小小荒地,發展至現時一所世界級的教研機構,當中經歷了無數困難和挑戰,實在要感謝很多同事、校友及社會人士的愛護和支持。為了隆重其事,我的團隊早於年多前已着手籌備多項活動,希望以嶄新形式感謝支持我們的朋友,也向社會介紹中大醫學院的未來發展。無論疫情如何轉變,我希望可以為40年這個重要里程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要早日夢想成真,我相信每人都需要做好自己本分,正如吳楚帆先生的金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