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一百一十八)誰主命運?
過去20多年,有關人類基因的科研帶來醫學上很多突破。可是基因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而改造基因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問題亦非常複雜,這也是人類基因科研的重大挑戰。要改變命運,我相信要從認識腸道微生態開始。人的身體內有人體細胞和微生物的細胞,當中人體細胞只佔全身體細胞總和的十分之一,而人體基因更是寄居於我們身體的細菌基因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腸道微生態才是人類身體的真正主人。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大腦似乎主宰我們的生存意義,但愈來愈多科學證據指出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其實受着腸道微生態影響。例如有研究指肥胖人士與纖瘦人士的腸道微生態非常不同。前者的細菌不單促進腸道吸收功能,它們還會透過改變大腦接收的信息,令肥胖人士常常覺得有進食的欲望。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態科研團隊發現,腸道細菌移植可以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令個別肥胖人士的體重下降,並且改善膽固醇及血糖,進一步確認腸道微生態的重要地位。
除了肥胖、糖尿病及膽固醇,也有很多研究指出腸道微生態會引致或加劇多種情緒病,包括抑鬱症及兒童自閉症。有些外國數據更顯示,可透過調節腸道微生態,改善情緒問題。中大醫學院最近也有研究指出,自閉症兒童相對其他兒童缺乏一系列細菌。我們有理由相信,透過處理腸道微生態失衡,有助改善以上的情緒問題。
現今市面上的益生菌有效嗎?市面上益生菌產品五花八門,但卻沒有充足的醫學數據支持,不少產品連基本的成效數據也沒有。這些商品經常標榜有數百億益生菌,但這些細菌往往沒有改善健康的效力,而且壽命短暫,不能夠長久儲存,在貨架上存放待購的過程中已流失了不少。溫度或濕度稍高,也會令活菌量下降。此外,只有極小量的活菌能夠抵禦胃酸而到達腸道。因此,很多益生菌產品都不能夠有效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值得留意的一點,不是所有益生菌都有效提升免疫力,因為生活及飲食習慣會改變腸道微生態,所以適合歐美人士的益生菌對亞洲人未必有幫助。
不同的情緒疾病,它們各自所缺乏的細菌組合都很不一樣。所以我們需要針對地處理問題。醫學界正努力透過更多研究及數據,希望為不同的情緒問題找出不同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