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一)
當上醫學院院長差不多有一年了(其實2013 那整整一年並不計算在內,因為我當時只是暫任院長)。我本來要跟醫學教授這個名字說聲再見,因為根據那一份「院長合約」,我其實是不需要教學、科研和醫治病人的。但若然我真的完全跟從合約去做的話,恐怕有一天我會變成一具管理機器!所以我堅持要教醫學生、繼續做研究、醫治病人,甚至參與腸胃科團隊的24 小時緊急內視鏡治療小組。
雖然一身兼數職是異常辛苦,但是做一個有血有肉的院長,總比做一個純行政領導人更具挑戰。
一位在醫院的清潔嬸嬸常常跟我打招呼,說:「院長醫生,你又去教學生還是去診症呀?要保重身體啊!」在此我感謝這位嬸嬸經常為我打氣。我還可以的!
今後數周,我打算將我當了這個「院長醫生」的一些心路歷程和大家分享。
每個星期六早上,我都帶着八個五年級的醫科生臨牀實習。星期六原是不用上班。本來這是一個休息或清理一周積下來的工作的好機會,但這段時間也同樣是一個空間讓我去教我的小師弟、小師妹。每次見到這班年輕小伙子,我便不禁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那些年」。
其實當醫學生一點也不容易。當年我和一班同學經常被視為「病房內的浮游有機生命體」(floating organic life forms)。這個自嘲的名稱其實是發自內心的鬱澀。醫學生在病房往往被視作「妨礙地球轉動」!忙碌的醫生覺得你阻礙他巡病房、護士怪責你把儀器或病人紀錄弄得亂七八糟、病人拒絕當你的人肉教材,就連病房助理也嫌你礙手礙腳……彷彿你從一個天之驕子搖身一變,化成了一隻過街老鼠!試想想,如果你是醫科生,你的感受會如何?
這些坎坷的日子,今天並沒有改善。醫生、護士的工作壓力比往日更重,病人的個人權益愈來愈被放大,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往往成為醫院拒絕醫學生臨牀實習的理由。學習的障礙比舊日更甚。以往一個三年級醫學生已懂得抽取骨髓化驗,現今要在畢業後才有機會學習。
面對種種的挑戰,我常常把自己的「那些年」和我的小師弟、小師妹分享。讓他們明白惡劣的環境是磨練心志、學習謙卑的好機會。我很喜歡教他們臨牀診病。不單是傳授技術,也讓他們觀察我如何面對病人。我相信若要薪火相傳,必須讓學生聽其言、觀其行。
有人經常問我: 「陳院長,為什麼你的樣子跟你的年紀不相符?」我想除了遺傳基因外,常常與學生一起,保守赤子之心也很重要。
下星期讓我告訴大家一些我與學生、病人接觸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