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提升香港竞争力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世界各地的大学亦正在转型,以迎合廿一世纪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世界各地的大学亦正在转型,以迎合廿一世纪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步向知识型经济,个别国家认为培育本地人才及吸引海外专才是在人力资源方面增强竞争力的关键。除了增加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部分地区亦渴望吸引世界级大学在当地设立分校。新加坡矢志成为教育枢纽,一直不遗余力地争夺人才,而当地政府在这方面亦已取得相当的成果,包括成功争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及芝加哥大学布思商学院等国际一流学府进驻当地设立分校。事实上,在新加坡设立分校逾十三年的芝加哥大学布思商学院,最近才把其亚洲分校迁到香港。
今年九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发表了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以十二个主要竞争力因素作为评核各地区综合经济状况的指标。在一百四十四个地区之中,香港排行第七位,排名与去年相同。香港在基础设施方面排在榜首,反映本地的交通及运输配套设施十分完善;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亦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本港在效率和稳定可靠性方面均非常出众。作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开放的经济体系之一,香港在商品及劳工市场效率方面的评分亦相当高。然而本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训及创新科技方面的评分则比较低,分别只排名第二十二及二十六位。反观新加坡的表现却十分出色,已连续四年占全球第二位,跟香港一样,新加坡在商品和劳工市场效率,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亦取得接近满分。由于新加坡近年大力发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训方面均获得出色的评分,令竞争力如虎添翼。
我们藉下列三个议题探讨有关香港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增强人才竞争力:
议题一:高等教育界如何吸引海外人才?
近年本港各大学致力推行国际化,善用政府容许大学招收百分之二十非本地学生的配额,积极招揽来自中国内地、亚洲区及欧美国家的学生,以促进校园多元化和跨文化认知。香港拥有中西荟萃的独特优势,而我们的大学亦蜚声国际,因此本港各高等学府在延揽中国内地及海外学生方面一直十分成功。若这些国际学生在毕业后留港工作,肯定能为我们的劳动力增添生力军。
除了学士和研究生课程外,研究生修课式课程亦是大学课程的重要一环。这些课程较短,往往只有一至两年,通常教授信息科技、工程、金融、会计或工商管理硕士等专科。研究生修课式课程倾向于招收外地学生,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报读,而他们亦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由于本港与内地关系密切,许多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在港获得工作机会,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及专长,加上本地年青人口缩减,这批内地毕业生成为了增强本地劳工市场的生力军。
议题二: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应如何培训人才以增强竞争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社会和日益以知识为基础的职场中,大学必须教授学生所需的技能,以协助他们克服种种挑战。在廿一世纪,以往的 “终身雇用” 已经被 “终身就业能力” 所取代,只教授专门知识已经不再足够,更重要的是协助学生掌握适应性技能。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终身贡献社会,我们需要扩阔他们的学习领域。学生需要接触更广泛的知识,从文化、历史、科学、工程以至商业,务求更深入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本港所有大学于二零一二年起实行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有助建立更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学生不单要在学业方面学有所成,同时更要培养批判性思考、创新思维及有效的沟通方式,并成为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成员。因此我们要重新设计课程,结合各种团队专题研习项目和体验式学习。面对挑战与日俱增的世界,我们的学生亦需要建立以伦理和道德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为基础的 “良好品格”。良好品格的建立有助学生更易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及办事更具弹性,以及成为道德标准更高的良好公民。
议题三:大学在本港创新科技发展中能发挥甚么作用?
香港缺乏天然资源,因此有赖人才和他们的创新成果来发展,故此比大部分其他地区更依赖其知识型经济。然而,虽然香港拥有良好法治、开放式经济体系和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但在创新科研成果方面却较为落后,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竞争力报告内只排名第二十位。本港各大学在这方面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是培育蓝天思维(左脑抽象思考)和实用思维的园地,我们亦拥有许多研究质素享誉国际的高等学府。大学是激发学者和学生天生好奇心和自由想象力,以及提出重要课题并寻求答案的场所。创新和发明或许是偶有所得和无法预料,但这些成果往往来自孜孜不倦的研究人员,通过日以继夜地努力研究而获得,而这些研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既定商业目标才进行的。本港投入到研究和发展的资金之中,有不少是投放于高等教育领域之内,但这并不是好消息,因为这表示了私人界别在这方面的参与太少。与许多已发展地区相比,在研发开支与本地生产总值比率方面,本港只有不足百分之一,排名远逊于介乎百分之三至三点五之间的台湾、新加坡和南韩。在这些地区的经济体系之中,推动投资的主要动力源自私人界别,而不是政府。在香港,公共与私人研发投资支出的比率约为60:40,在其他地区却是30:70,情况并不理想。大学培养了许多博士生,但由于本港缺乏大型研发项目,结果这些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倾向于离港发展。
最近本港多家大学争取到了在开创知识和创意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的机会。他们与私人企业合作进行大规模的研究项目、建设基建和网络以促进科技的转移,以及为教学人员和学生建立创业平台。虽然高等教育、私人界别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仍未足够,但我们将会看到环境和思维的转变。
香港要在廿一世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占一席位,高等教育明显是其中关键。香港拥有本身的优势,包括法治、高质素的高等学府、开放式经济体系和高效率的基建。然而,若我们没有充足具竞争力的人才资源,纵使拥有这些优越的先天条件也是徒然。为维持我们的优势,我们必须继续投资于教育、研发和人力资本等各方面的未来发展。高等教育在这个变革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延揽出色的海外学者和学生,以及开创知识和创意。然而大学独力难支,商界和政界领袖也要继续提供支持。我肯定高等教育界将乐于和政商界领袖展开更多讨论,以探讨彼此如何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携手为本港培育更多人才。
请按此阅读英文原稿。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兼伟伦金融学教授陈家乐撰文(Helena Pozniak润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