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內容

本科课程

 

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知识和培训,以解决各种与可再生、环境和建筑技术有关的能源问题,并以宏观角度了解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係、权衡取捨,在面对工程学上的挑战时,实现可行的方案。

本课程提供跨学科训练。除了教授能源原理、技术和系统的基本知识,课程亦与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建筑学院、环境科学课程和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开设科目,既广且深地教导有关市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可选修一项专修範围,包括可持续能源技术专修範围;绿色建筑技术专修範围;或环境工程专修範围。

课程亦提供沟通技巧、工程师职业操守、设计应用和毕业专题研究等科目,训练学生成为专业从业员。学生可参与由大学的环境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所所提供的校园和社区项目、研究课题等,亦有不少暑期实习、工读计划和海外交流机会。

毕业生可於政府、电力企业和电网企业、建筑与工程行业、谘询公司和环保团体、可再生技术公司和汽车行业等,参与有关能源系统、环境监测和控制、传感器仪表、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工作,亦可从事研究。

建构可持续未来的工程学

地球资源并非无穷,生态环境亦有局限,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如何在这种种限制下好好生活。今天的工程师必须找出周全有效的方法来保护我们这个脆弱的地球,以及应付不断膨胀的人口所需。中文大学的能源与环境工程学课程正为此而设,学生可全面认识能源和环境的複杂性和相互关係。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的理想学生须有工程学头脑,而且立志为後世建构一个关顾环境、有利永续发展的世界。课程享有中大作为综合研究型大学的广博学术优势,更得到中大附属机构的支援,包括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未来城市研究所。

课程主任徐东艳教授说:「我们的课程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院和理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合作之下的产物。学生接受的科目训练,包括能源原理、环境研究、城市污染,到智慧型建筑的设计及监控,以至能源评估及管理。」

课程让学生从跨学科的视角学习及认识能源和环境的平衡协调,以及爲了解决此等难题而在工程学衍生的挑战。学生可习得能源原理、技术及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他们也可以按个人兴趣选择专修科目,範围如下:

  • 可持续能源技术
  • 绿色建筑技术
  • 环境工程

热爱大自然的刘小裴刚修完课程,她说:「我在中学参加了几个绿色组织,也做过环保义工。愈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愈觉得有责任要保护大自然。」小裴发觉,工程学和环境学知识对能源议题举足轻重,而这些议题都离不开再生、环保和建筑技术。「现时有好几种撷取再生能源的方法,科学家也面对各种撷取能源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的挑战便是要找出处理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小裴深受系内的学习气氛感染。「同学很勤力,小组讨论时常提出创意十足的念头。老师也时常鼓励我们跳出常规去思考,以应付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课程的学生自第二年起便积极参与科研计划;这些计划为他们提供与海外大学合作的机会和交流经验。徐教授补充说:「本系的老师在最新的能源和与环境相关研究上屡创佳绩,潜力优厚。在他们的教授和督导下,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必能得益不少。」

课程兼重课堂和体验学习。自2012年开办以来,一直鼓励学生参与为期五星期的暑期实习训练。徐教授说:「本系学生一直有参与暑期实习或工读计划。我们还提供资助以激励他们参加地区和国际比赛。在2016年,我们的学生和其他工程学生合作,设计了一辆太阳能车『THE CUE』,赢得『最佳再可生能源转换奖』。」课程会继续物色这类与大学其他组织的合作机会,如中大天石机械人研究所和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学系着重师生关係,所有学生都会获派导师,在他们的学业和其他问题上提供帮助;学生在师生谘询委员会上提出的问题亦会得到妥善处理及解决;学生代表也会获邀参与学系会议。

毕业生熟悉的领域包括能源系统、环境监测及控制、传感器仪表,以及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徐教授说:「我们预期毕业生可在政府、公用事业机构、与能源有关的公司、绿化技术的初创企业、政府中介组织,以及建筑设计和服务行业工作。他们也可以按自己的专长在香港或外国研究院深造。」

「永续」是个重大命题,但易流於抽象。工程师在从事永续设计时,必须仔细审视天然资源和环境上的挑战。小裴的梦想是设计绿化建筑,建构一个更宜居的城市环境。「我会应用所学的绿化建筑技术知识,例如利用天然通风和自然光线替代空调、人工通风和照明,减少能源消耗。」Computing Across America的作者Steven K. Robert说:「没有工程的艺术是做梦,没有艺术的工程是计算。」修读能源与环境工程课程,既不做梦也不计算。

刊登时间:2017年 夏
最後更新:2020年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