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
中国研究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涵括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和当代社会包括经济、管治和商业的整体探索,强调「沉浸」式学习。本课程以英语授课,为国际学生及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提供量身订做的语言学习计划,亦创造共同学习、交流合作之环境。
本课程致力於︰(1)提升学生中英双语至精通水平;(2)让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沉浸」体验;(3)提供实践科目和实地学习;(4)以学生为本、「博雅」式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从而对大中华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学习。
通往中国之大道
中国历史跌宕多姿,错综複杂,令人讚叹,亦令人困惑。今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崛兴超级强国,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引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现代中国众多面貌的课程,一直需求殷切。中文大学的中国研究重视跨文化交流,因而备受瞩目。中大开办的中国研究课程,旨在指导学生从学术及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
课程着重提升中英文水平,指导学生根据一己学习进度,全面探索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宗教、哲学、艺术、当代社会、经济、管治和地区及国际关係。教学强调在地居遊和考察,鼓励学生增广见闻,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窗和师长交流,多学多思,深入并不落俗套探索种种课题。
课程主任杨凯里教授以教授中国商业为例子,讲解课程特色︰「我们会从中国的商业历史和文化入手,透过明瞭其语言及文化底蕴,学生对现况便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之後他们便可深入现行经济及政制架构,分析案例、地实考察、或透过实习捡拾真知。」
毕业在即、来自南韩的李多英回顾四年来的学习︰「有些科目颇为艰深,但我们得着甚多。整个课程编排非常妥善。」一次,她向教授自荐参与中国乡郊的考察:「这原本只供研究生参加,没想到他欣然同意。」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国研究另一特色,是本地生和内地与国际生各占一半。课程营造文化交流的氛围,亦着重学生个人发展。教授解释︰「本地和外地生会一同上课和实地考察,也有针对个人的强弱项训练的机会。透过分享和互相学习,学生能看到政治文化和管治等议题的不同观点,打破固有思维, 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香港一直以来都是华洋杂处,是实践混合学习模式的理想之地。」
来自美国的四年级生Austin Bliss对此深有同感︰「这课程让我亲历中国,并享受中西并蓄的优秀教育制度。我十分庆幸来港升学,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最佳决定。」海阔天空,学习并不限於课堂,长见识的机会在生活中俯拾即是。Austin称︰「我们一班同学会相约上深圳打边炉或烧烤,平日出外晚饭时也常畅论神州。有一次和同学逛商场,便边看商店、边讨论中国的政治宣传。能全天候学习只缘身处其中。居於香港亦有很多见识的机会。」
中英兼擅
重视交流的中国研究致力提升学生的中英语文能力。不谙中文的海外学生将修读此语言,以便毕业後以娴熟的中文学习和工作。本地生与来自华人社区的非本地生则专注增强英文会话和书写能力,达至报读研究生课程或投身国际机构的水平。杨凯里教授强调:「海外学生如有意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就必须懂得读、写和讲中文。我们亦期望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能以流利的英语,自信地与各国人士交流意见和表达想法。」
担任网络媒体《香港 01》体育记者的本地毕业生李嘉誉分享他在课程中的得着:「我们要以英语汇报,功课亦是以英文撰写,逼使我不断学习和阅读,开卷总是有益。普通话是我们的必修课,课程其他科目又帮助我加强英文写作,对我的工作甚有裨益。」
风物长宜放眼量
要在中国研究学有所得,学生必须审思明辨、思想开放,乐意接触中国的多样文化。教授对有意报读的学生,有以下忠告:「切勿故步自封,要将目光放远,学习跟形形色色的人沟通相处,长见识、开眼界。要迈步出去,到中国和世界各地去。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正是我们学生的过人之处。」李嘉誉这样概括教授的建议:「必须投入,必须学习。」
刊登时间:2017年 夏
更新:2018年 夏
最後更新:2020年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