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人為本的金融世界

伍燕儀(工商管理1990)於199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畢業後,曾在跨國快速消費品公司工作。花旗銀行管理層當時希望把零售銀行服務變得更注重客戶需要,伍燕儀1998年入職花旗後亦不負眾望,為銀行帶來轉變。

同理心為成功的第一步

與花旗的緣分,其實始於讀書年代。伍燕儀回憶道:「當時需要自己負責四年的大學學費,除了兼職之外,更試過要借貸度日。」而第一個借貸的對象就是花旗銀行:「所以在銀行工作前,已經懂得精打細算,自行計算學生信用卡最低還款額及逾期罰息。」這個經驗,亦讓伍燕儀親身感受到顧客的需要。

伍燕儀於2018年5月成為花旗首位香港區華人女性CEO。問及她的成功之道,伍燕儀回應指,自己原則性及邏輯性很強,但同時有女性感性的一面。對她來說,公司、同事和客戶就像她的家人。以人為本,正是她做人處事的座右銘。

伍燕儀視公司同事如家人,自言職業生涯都可以暢所欲言。

伍燕儀上任不到半年即先後出現中美矛盾、社會運動、新冠疫情等,她坦言期間同事對波動的環境感到焦慮,伍燕儀認為最重要是溝通:「有些公司面對困難選擇『唔講好過講』,但我認為員工就像親人一樣,不應該有所隱瞞,任何時候都應該把員工的安全、安心放在首位。例如在新冠疫情早期,即使有機會影響業務,我們都安排超過九成員工在家工作,又在各地搜羅近百萬個口罩給予員工及其家人。」她補充指:「只有員工感受到公司的關懷,才會對公司有歸屬感,自然會把客人放在首位。」

伍燕儀曾兩次短暫離開花旗的崗位,第一次是由於過度勞累,身體出現透支的狀況而離開公司。之後靜下來反思自己的不足:「背後的問題並不是公司或工作量,而是自己不懂得區分工作優先次序,亦沒有應對壓力的準備。」不過,她內疚未有陪伴同事一起面對轉變,因此不到一年時間,決定重返花旗,以調整過的心態再出發。另一次則是在2006年,陪伴丈夫到外國深造,伍燕儀決定再次離開花旗,一去就離開花旗近四年。與上一次離開不同,伍燕儀認為更多是陪伴家人及認識自己。

不必視監管如蛇蠍

談及銀行業與監管機構,很多人認為是雙方互相對抗,監管令銀行少賺錢;不過,伍燕儀並不同意。她認為監管的角色,就是要為客戶把關:「我認為正是因為有監管,客戶才安心使用銀行服務。我們視監管為朋友而非敵人,因此所有產品必須合規,同時與監管機構做好溝通。隨着銀行業數碼化,過去的準則未必與時並進,當局同樣希望聆聽到業界的聲音。」

由人生的第一張信用卡到現時的工作,伍燕儀與花旗結下不解之緣。

近年香港有多間虛擬銀行開業,伍燕儀認為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銀行的應對之道是不單要了解,更要預測客戶的需求:「新冠肺炎之前,很多人不懂得網上購物或叫外賣,但疫情令大家體會到消費者改變習慣,可以是一瞬間的事。」此外,客戶體驗亦相當重要:「過去存款只要定出利率便可以,但現在客戶會考慮如何開戶口、如何存款、有變更是否收到通知等,各個細節都影響選擇。」

以不同角色了解人和事

入讀中大時,需要自己負責四年的學費。雖然刻苦,但伍燕儀非常感謝中大的培養:「中大的學術自由及通識教育,讓我在修讀工商管理之餘,同時修讀了哲學、心理學、傳理學,現時社會鼓勵通才,回看中大的通識教育,可以說是非常超前。」

伍燕儀笑言自己是有其他選擇下決定入讀中大,她至今仍慶倖當初做出的決定。

伍燕儀多年來在職場及學校都有擔任學長(Mentor):「我自2006年開始擔任學長,每次接觸新的學友(Mentee)時,我強調雙方關係不是一年,而是長期關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學長並非單方面向學友分享,從他們身上亦同樣獲益良多。我與學友由工作到生小朋友都無所不談,亦從他們了解到在職人士照顧小朋友的難處。」

伍燕儀工餘時間積極貢獻社會,如參與「良師香港」計劃,義務教導學生。

伍燕儀同時為Citi Women Affinity督導委員會亞太區聯席主席,她指相比鄰近地區,香港女性投入工作比例卻較低:「華人女性一般有多重角色,要同時照顧上一代及下一代,我希望更多企業體諒員工的困難。」她又笑言,希望日後女性更多在職場發揮所長,自己「首位女性行長」的身份變得不再不平凡。

本文最早刊登於2021年4月17日出版的《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