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俊諺

【大學通識系列】關於通識,我想說的其實是⋯⋯

翻到這一頁,看見這標題,你腦海中可能有一個念頭:通識?中學不是讀過了嗎?大學通識,所為何事?你亦可能心想:大學不是學習專業的地方嗎?為什麼我要讀非本科的東西?其實,不論你為何來到中大,大學通識都可能是你四年大學生活中發現寶藏、尋獲驚喜、認識你自己的地方。以下此系列將分為三部分:首先,筆者會簡單介紹大學通識課程。然後,兩位任教大學通識的老師將分享他們所理解的通識教育。最後,學生報的編輯也想說說我們眼中的「大學」、「通識」和「教育」。關於通識,想說的話有很多,請容我娓娓道來。

新高中學制裡的通識科只有十年左右的歷史,但通識教育的概念卻從十二世紀開始已經流傳。「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原本在拉丁文中的意思為「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參與學習」,經過歷史的演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展成為美國各大學的通識課程 [1]。中大創校初期採用美式學制,各書院在尚有主權之時根據各自理念推行通識教育,例如崇基學院標榜基督精神,新亞書院希望傳承中國文化等。後來書院權力收歸大學本部所有,通識課程遂分為大學、書院兩部份,前者由大學統一規劃,後者由各書院自行設計。

現時中大學生所修讀的通識課程確立自 2012 年。在新高中學制推行以後,大學改為四年制,學生最少要修讀的學分從 99 增加至 123。校方於是設計「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由「與人文對話」和「與自然對話」兩個課程組成 [2],加上自 2004 年推行的四範圍課程(每範圍選修一門課),最終形成今天學生修讀 6 門課、共 15 學分的大學通識課程。

大學通識課程結構簡表

修讀學分課程名稱
3與人文對話(UGFH)
3與自然對話(UGFN)
2或3在「中華文化傳承」範疇選修一門課(UGEA)
2或3在「自然、科學與科技」範疇選修一門課(UGEB)
2或3在「社會與文化」範疇選修一門課(UGEC)
2或3在「自我與人文」範疇選修一門課(UGED)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之指定閱讀材料舉隅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指定閱讀材料
與人文對話《論語》、《聖經》、盧梭:《社會契約論》、亞當 ‧ 史密:《國富論》、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與自然對話柏拉圖:《理想國》、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物種起源》、沈括:《新校正夢溪筆談》

有別於四範疇的選修課程由各學系各自開辦,「與人文對話」和「與自然對話」由大學通識部統一教授,內容包括人文及自然學科的經典著作,前者聚焦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是美好人生和理想社會」,後者則為「科學對人類的意義以及科學的限制」[3]。

大學通識課程沒有強制修讀的年期,只需在畢業前完成即可,但學生多數會在第一年內完成最少一個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因為完成一門基礎課程後方可修讀四範圍之課程。當然何時修讀乃個人選擇,最終決定當視乎各學科之學業安排,以及個人時間分配。

大學通識課程沒有強制修讀的年期,只需在畢業前完成即可,但學生多數會在第一年內完成最少一個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因為完成一門基礎課程後方可修讀四範圍之課程。當然何時修讀乃個人選擇,最終決定當視乎各學科之學業安排,以及個人時間分配。

註:
[1] 張燦輝(2007)。通識教育作為體現大學理念的場所:香港中文大學的實踐模式,大學通識報,第二期,2007年3月。
[2] 大學通識教育網頁。網址:https://www5.cuhk.edu.hk/oge/index.php/tc/2011-07-06-03-30-7
[3]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網頁。網址:http://www5.cuhk.edu.hk/oge/index.php/tc/gefchi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