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與同學參與——從校政看 中大四十年, 幹事會政綱初探, 暢銷書 黃靜 幹事會對同學參與校政事務的鼓勵和期望從不間斷。 「人總應該關心自己所屬的群體與周遭發生的事物。﹝…﹞與同學一起培養這種自覺和意識。有著這種自覺,我們不但會關注校園,更會關心社會;有著這種意識,我們才會為身邊不公義、不平等和不合理的事發聲,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百萬大道) 「同學應履行其責任,積極參與校政。」(鳳閣) 「學生是大學校園的一份子,我們理應﹝…﹞密切留意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校園事務,並積極提供意見,共同決定。」(〈前言:俯首甘為同學牛〉綠野仙蹤) 參與校政是「應該」的,因為校政和同學是「息息相關」的,校方有些政策是「不公義」的。每一屆幹事會總希望不再進行小圈子活動的意願,但同時又習慣同學不關心校政等事務。學生會在鼓勵一種甚麼樣的同學參與?而學生會鼓勵的那種參與有效和足夠嗎? 爭取不同校政委員會的議席從來都是校政的結構和中心:進入建制,當上學生代表。每年候選政綱內的校政部分,內容都是排山倒海的為爭取在那些機關的學生代表席位。 候選內閣皆為這類參與並不活躍而苦惱,他們的解釋是各委員會的學生代表和同學的溝通不足,在xx委員會的影響力過於微弱等。[1] [1]在此「總結在制度上的參與,我們不難發覺同學的參與出現不少問題。首先同學並未能熟習議會規則,以致未能善用議會﹝…﹞。第二是學生代表的力量薄弱,缺少同學背後的支持﹝…﹞」(昕然閣)「校方一些常設委員會長年不開會、部分會『限制事項』,令學生委員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也降低了學生參與校政的熱誠﹝…﹞。」(百萬大道)相類的言論亦可在鳳閣中「促進同學參與校政」中讀到。 若只爭取更多官方的委員會學生代表席位,即使成功,也不一定足夠,因為一個學生代表往往在一個官方設定的磨人的框架中團團轉,被動而發揮不到力量[2]。在校方當局設定的框架以外開拓校政,相信更能凝聚同學的力量。[3](請參見<一個校政議題的開展——圖書館讀者小組的成立>一文) [2]「我們一直以為在建制內的參與有利於同學意見的表達和資訊的獲取和發放,但此目的並未能得到實踐。」(昕然閣) [3]「學生代表的出現使部分同學以為校政的參與僅限於投票選舉中的一刻,而將己身之權利委托他人,致使限制了本身參與的機會。」(昕然閣) 另一種從不缺席的鼓勵參與的提議,就是加強溝通渠道,令同學的意見更完全的被反映出來:共有4年政綱專門開闢有關「與同學的關係」的部分。4份政綱,實質的改善關係建議只有:增加渠道的數量和種類。這足夠嗎?他們將同學不積極參與訴諸了解、溝通不足:同學對學生會的認識是極少的;或許同學有許多意見,但學生會卻未能能聽取意見,要解決的問題為渠道不足。[4] [4]同學對幹事會的﹝…﹞都不太了解,因溝通渠道不足。今年我們會盡量發掘新渠道,發放資訊﹝…﹞務求同學能由了解、關心,以至參與學生會的活動。(中大友莊) 形式 候選內閣 電郵(發放資訊和聲明) 百萬大道+7201+中大友莊 更新網頁 百萬大道+榦+7201 出版會訊 百萬大道+榦+7201+中大友莊 整理學生會報告板 百萬大道+7201 電話錄音 7201+中大友莊 舉行夜話 百萬大道+中大友莊 從這種邀請同學參與的方式看,可見幹事會和同學的代表/被代表關係。鳳閣就兩者的關係作出了準確的描述:「幹事會的權力和資源是由同學經投票制度所賦予的。因此學生會的行動須要對同學負責,我們強調學生會要經常與同學對話,諮詢同學的意見,交代幹事會的立場。」(鳳閣) 幹事會作為同學的代表,向同學報告工作、諮詢同學意見、雙向溝通是必要的,但代議政制早有一個死結。整合同學意見和代表同學的立場、向同學的選票負責不過是民主選舉模式的理想而已。死結解不開,最終幹事會惟有做自己想做的,同學也只能被動的被諮詢和被「代表」。 只提出增加溝通渠道就會迴避以上的問題了。昕然閣和駿閣卻就嘗試處理這個問題: 「我們一直以為在建制內的參與有利於同學意見的表達和資訊的獲取和發放,但此目的並未能得到實踐。」(昕然閣) 「制度以外,校政事務無疑是同學茶餘飯後的議題,但這些聲音並未能具體被反映出來﹝…﹞。這種校園沉寂的現象更引致同學未能與建制中的代表有所配合﹝…﹞。另一方面,學生代表的出現使部分同學以為校政的參與僅限於投票選舉中的一刻,而將己身之權利委托他人,致使限制了本身參與的機會。」「此外,我們這不單單只是收集同學的意見、引發同學的討論,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與同學一起向校方提出我們的意見及訴求。」(昕然閣) 「成立一校政參與委員會,集合所有參與校內會議及一些對校政有興趣的同學。此舉主要是要消除學生代表力量單薄、欠缺全面分析校方政策的問題及幫助資訊交待、文件整理及經驗承傳。」(昕然閣) 「實踐中,我們除了參與建制 (如教務會、…) 的參與外,﹝…﹞希望藉此讓同學一起參與,因為民主不單是投票及增加議會議席般簡單,重要的是參與及投入。」(駿閣) 昕然閣和駿閣察覺到代議政制帶來同學參與的困難,難以將同學的意見放進決策層面之餘,最重要的是缺乏參與的氛圍;因而用心經營一個氛圍,透過組織討論小組,或提供資源,使同學得以發聲;兩內閣意覺同學的身分不只是被諮詢的對象,而是作一持續和主動的參與的個體。 假使拉同學參與是學生會的良好願望,卻未能從絕大部分政綱看到如何實行。筆者並不是要求幹事會營造一個建立民間社會的有利環境,這也不是幹事會能一力做到的。而且,不同的議題皆有不同的參與方式。只是,一種較積極和有力量的參與,既然是掛在口邊的願望,實行上就不能忽略。只有謹慎地為自身和同學定位,不視同學為只懂投「贊成」或「反對」票的人;希望深化當中的討論,並因著這個思考而有所行動。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三 − 三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