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坦蕩

「當你進了大學之後,在不損害其他人的前提下,你想幹甚麼就幹甚麼,沒有人會理會你的。」猶記得參加大O時,組爸跟我說的一番話。到正式上課一星期後,我才發覺這僅僅是幻想。

誠然,在大學裡,所享有的自由比中學時大:不必以黑髮示人,可以五顏六色、不必穿上校服,可以任意配搭、不必準時上課,可以姍姍來遲、不必賣老師帳,可以挑戰權威、不必口有難言之隱,可以暢所欲言……這些例子俯拾皆是。然而,這些所謂的自由只是小恩小惠,大學還是有其他渠道收緊自由,卻營造出一片假象。自由收窄,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校方問題。本年啟用的新系統CUSIS,就是收緊自由的一例。登入系統後,要選擇所需科目,奈何盡是英文。選擇中文,居然只是翻譯一兩個英文為中文便了事。細節上如提示,則完全沒有改動。雖云進大學者英文應有一定水平,在此加入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又有何用?這與中大高層先前宣佈「政治中立」一樣可笑和虛偽。自從中大在前校長劉遵義大力改造後,推行雙語政策,美其名「與國際接軌」,可又想到錢穆先生命名為「中文大學」苦心?類似論調,盡見於《令大學頭痛的中文》一書,我僅想談談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我讀那一系,人人以為會用廣東話教學,這也是吸引我的「賣點」之一。在其中一科主修,老師向來以說廣東話笑話見稱,奈何主修中有一、兩位內地生,不懂聽廣東話,結果在第一課便宣佈課程以英文教授。我來自中中,自然深感不便,亦知道說服力有限。不過我及後與本地生討論此事,英中的學生亦寧願聽廣東話多於英文。老師亦在有限條件下說些廣東話調劑氣氛,聊勝於無。為了區區少數人利益,而犧牲大眾,又是否合乎常理?沒有選擇語言教學自由的學生,分明是受到剝削了。

校方有責任,學生自身亦然。進入大學,首先學會「摺」和「chur」 兩大常用具中大特色詞語。兩者似乎是對立的,用起來可能更融入大學環境,大家卻想不到,用上述詞語時,便無形奪去他人自由。何謂「摺」,言人人殊,普遍是指那些不上莊、少參與書院活動、不問世事只顧讀書的人。問題是,上莊與否,本身就是個人取向,難道他不上莊而鑽研學問,就有問題嗎?假如不加思考,便亂扣帽子,更推展至整個校園氣氛,這絕非眾人所願見的事。「chur」不「chur」亦是個人自由,只要不過份影響GPA,那管他上十支莊,而強行干涉,只會成為妨礙自由的幫兇。

或許上文本身已干預了部分人的自由。我想表達的是,如果大家只顧享樂,不深究事情的本質和成因,那麼,在三年盡受語文政策荼毒,然後出來為還錢為供樓才發覺失去大量人身自由,為時已晚。英諺言:「魔鬼在細節中。」豈止細節,現在處處皆是,大學生不配擁有的自由。

編輯回應:這同學跟坦蕩的投稿不約而同地就中大的語文教育給予各自寶貴的觀察和意見。在我看來,教學質素才是教學語言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當中牽涉的不單是科目的特性,還有師生交流等因素。如果一大群中國學生跟中國老師要用二流的外語交流,當然會影響溝通,甚至學習學習的質素。「二流」不是因為發音等的東西,而是因為沒有了語言使用習慣背後的一大堆文化和經驗。此實為母語跟外語的最根本分別。我相信,把教學質素這個因素想好,才應該再談教學語言在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吸引國際學生方面可否擔當甚麼樣的角色。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