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慧嫻

《集草維巢》
製作者:Barbel Schonafinger, Anne Gebhardt/2010/印度—德國/50分鐘

從電影看印度古爾岡基層勞工的處境

<集草維巢>是第八屆社會運動電影節選播的影片之一。片長五十分鐘,由一群德籍朋友製作,記錄有關印度古爾岡的基層勞工處境和其工業行動。社運電影一般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本片亦不例外,當中不乏訪問。訪問對象是當地的工人和前工會成員。

影片前半段主要處理(筆者覺得)近年較常出現的論述:在全球化的經濟模式運作之下,跨國企業進駐發展中地區謀求低價資源和勞工;而當地的農村發展因政經原因而逐漸萎縮,人民為求生計,不得不離鄉別井到城裡打工;工作環境惡劣,工作內容機械,工時長,工資低,超時加班等等……都是資本家對基層勞工最典型的壓迫。

而影片後半段使筆者驚喜,有以下數點:其一,當地工人早在九十年代初,在百般枷鎖下仍自發刊行免費的地區勞工報予工友,其中全是刊載工友的血淚或尋常故事。儘管片中只有十數秒鏡頭提及,並無刻意處理。其二,當地工人之間的關係不見疏離,例如:有一工人遭管工侮辱,其他工友便會團結起來替他「出頭」;後來亦有五十多名工友自發組織起來,就調整工資的問題和資方談判,但當中並無所謂工會領袖,做到真正的集體談判。這股工友間的聚合力量使我驚嘆。

不人道的工廠管理模式

看罷影片,筆者隨即想起大陸富士康的血汗工廠──另一個發展中地區的「世界工廠」。筆者對不人道的工廠管理模式的印象大概是:資方為工人集體安排衣食住行,讓他們穿一樣的工服,在一樣的飯堂用餐,住一樣的宿舍,在同一條流水線上做同一項工序……這務求令工人都在資方安排的形形式式的條件下活動,好讓資方掌控工人的一舉一動。再配合之前講到的「最典型剝削」,資方藉此剝奪工人的私人時間和空間,規範或磨滅其個性和獨立性,甚至扭曲其與別人相處的常態,結果令工人難以組織其他工友與資方對抗以擺脫困境。工人受盡資方的身體和精神折磨,受不了的最後以死亡去抗議。就如早前大陸富士康工人的接連自殺事件。

筆者曾於暑假做過幾天倉務員,每天朝九晚六。管工要求工作效率,工友不交談只管做。放工每每勞累非常,回家隨即倒頭大睡,不願與人交談相處。那次我深刻體會到,若日復日皆是如此,根本無法闖出圍城。在香港的工廠如此壓抑,更何況是在發展落後的地方,工人的生存空間更形狹小。

古爾岡工人的覺醒

人會思想感受。在最基本的層次,工人自能感受資方對自身的壓迫和剝削;而在更高的層面,工人會設法反抗資方,為自己爭取。而片中的古爾岡工人就做到這點。我們會疑問為什麼他們做到了?

早前有提及古爾岡工人自發辦報,免費派發。這是機緣巧合下的產物──工會在政治壓力底下瓦解,有心人想積存力量,故辦工人報紙。這等文字媒體令工人有平台與人分享,形成工友間精神上的聯繫聚合,為團結力量﹑組織工運提供養料。

另外,根據片中資源,筆者至少看到古爾岡工人的一些生活脈絡:第一,片中提及工人領取工資後要預算租金和食用,可見資方並不限制他們選擇生活的方式,縱使物質貧瘠令他們沒甚麼好選。另外,片中其中一個訪問場景是工人的住所外面,那裡聚集了好幾個小家庭七嘴八舌。可以想像,工人自主住宿飲食,可與工友同鄉居住附近,互相照應,閒時一起用餐聊天,雖然他們甚少有「閒時」。第二,工人放假會去附近的公園聚會,他們將之視作與工友的聚腳點,在那裡交換消息,商討如何與欺負他們的人抗爭。不像大陸富士康的工人,他們的公共空間多在自己工作的大型工業邨內。這種場所是屬於資方的,是被監控的,他們在那裡就難聚合難說話了。

誰要反省?

看罷影片,顛覆了筆者對發展中地區工人處境的刻板印象。在回應資方的壓迫方面,古爾岡工人的積極行動和大陸富士康工人的消極抗議截然不同,我們由此可看到更多勞資關係的可能性。

在現今的大制度下,我們大學生雖未至於受盡資方的嚴重剝削,在某個對立面甚至是既得利益者,享受著價格低廉的「Made in China」﹑「Made in India」貨品。這種虧欠,應否償還?如何還清?誠如片尾所言:「我們是否可以做些甚麼?」

關於大陸工廠不人道的管理制度,潘毅對此做了研究,請參考<自殺或他殺?反思富士康式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當中指出富士康工廠犯的違規違法行為。輕盈點亦可看梁文道的<月經的管理>一文或更多。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