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車廂 性別, 11年10月號 文:蚊 民建聯早前進行了一個有關車廂內非禮個案的民意調查。調查對象為十二歲以上的市民,受訪的400多名女性中,有68人曾在港鐵被人非禮;受訪的200多名男性當中,有11在港鐵曾被非禮,卻因怕尷尬而沒有舉報。民建聯因此促請港鐵設立女性專用車廂,以加強保護女性。驟耳聽來好像很合理,然而這個說法其實存在著不少問題。 增設女性車廂的其中一個對性別的想像就是,「非禮」普遍就是指向男性對女性作出侵害;而女性因為弱小及不能反抗,經常成為非禮案的受害者,所以需要設立一個專門的車廂去將男性與女性隔開以保護女性。沒錯,舉報的非禮個案中,女性作為受害者的佔多數,但我們同時要意識到同樣存在男性受害者;即使數量上有著重大的差距,但當中亦有不少男性受害者是因為覺得尷尬而沒有舉報的。因此,這種車廂的設立,其實只是一直強化男性作為強大的犯案者、女性作為弱小的受害者的形象,而這兩種形象只會帶給男性和女性壓力。 女性車廂 這種政策的想像就是只要把男性和女性隔開就能解決所以有非禮問題。一來,政策制定中無視了女同性戀者的存在──女同性戀者也有機會非禮女性的。無視其他性小眾的存在而制訂的政策也會造成各方不便。比方說,有形象比較「中性」的女同性戀者不希望與其他男乘客同擠一格車廂,想進入女性專用車廂;然而,就因為外形不「女性化」──這個社會對女性塑造的形象,而得到不受歡迎的眼光。也不單只是女同性戀者,穿著較為「中性」的女性也會受到這些眼光傷害。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政策制訂者要無視性小眾的存在?又為何有某些形象的的人會受到奇異眼光?這些奇異眼光到底是怎樣來的?性別定型對這些人又會造成怎樣的壓迫?二來就是,這只是種被動的「保護」。這種「保護」所持的意識就是,要女性不受到冒犯,她們就應該回到屬於女性的「私領域」而不要進入由男性話事的「公領域」,這樣合理嗎?這樣叫男女平等嗎?縱然男性和女性天生有差異,也應該要就著兩性之間的差異而尊重對方,而非定型某個性別,比方說,非禮就是男性的「專利」,女性就必然是被非禮的受害者等。 所謂的「保護」女性,應該是建基於解放女性的角度──也就是說,即使把她們放到大眾裡,都會因為其女性的身份而得到尊重;而不單單只是把她們放在一個隔離的地方,就能叫作「安全」。因此,在面對(女性被)非禮案時,政策制訂者得先要問,為何會有非禮案出現?當中存在甚麼性別問題? 女性車廂並非能夠長遠解決非禮問題的方法,而更應該要想的是,如何能夠令每一個車廂內兩性都能得到尊重,才是長遠解決之道。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九 × 六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