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雀屏上的翡翠綠

家庭如籠,婦女如鳥
家庭負擔彷彿與婦女緊緊捆綁在一起,勒得太緊,透不過氣。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影響,有些女性期望婚後在家相夫教子從此幸福美滿。但這樣的性別分工潛藏不少問題:例如婦女少了聯繫社群的機會;也令她們的生活長期依賴丈夫,若婚姻出現問題就缺乏生活和退休的保障;而經濟能力的差距容易造成男尊女卑的情況。

縱現時不少婦女於婚後仍然就職,但社會普遍期望她們首要照顧家庭、料理家務,完成得了才算是「稱職的媳婦/妻子/母親」,所以不少在職婦女抱怨:「嚮出面要做,返到去又要做!」,備受體力和精神上的壓力。而男性較少有這方面的顧慮,他們會否體諒妻子純靠自覺,少受社會制約。

雖然不少中產婦女可選擇請家傭分擔家務,但仍舊要由她們處理其他家庭事務。更甚的是,為數最廣的基層難以聘請傭工-- 儘管一個外傭每月的薪酬為$3740(家務勞動市場化後的價值偏低);而社會又未能為其提供足夠支援,如現時的托兒服務並不普及、收費亦貴,未必人人都有能力使用服務。

家庭勞務,猶如雀糞
說到底,家庭負擔始終落在婦女的肩膀上。根據2008年政府統計資料,全港共有66 萬名無酬家務勞動者,當中婦女佔98%。所謂「無酬家務勞動」即是指沒有薪酬、休假、勞工和退休保障的家庭日常工作,如煮飯洗衫湊仔湊老公等等。好些婦女勞心勞力照顧家庭,可惜她們的貢獻完全被忽視。

社會一向只著重有酬的市場經濟活動,無酬的家務勞動根本不被視為生產力。社會不重視家務勞動,認為它只是私人範疇的活動,不被視作公共範疇的議題,所以也就沒有社會保障。例如,政府現時主要以強積金作為勞動人口的退休保障,這個政策就排除了家庭主婦的考慮。又,這些無薪的家庭主婦每天都要煮飯洗衫,從事家務勞動的人亦需要職業健康保障,但誰會為她們提供呢?由此可見,家務勞動的價值經常被人忽視,亦由此強化了婦女勞動地位低落、遭遇不公的情況。

安樂窩的可能
將心比己,身為同一家庭的成員,不能大安旨意地將家務勞動全推卸給婦女,尤其須要體諒在職的妻/母,且明白自己亦有責任分擔家務。而家庭的經濟支持者亦要肯定無酬家務勞動者的付出,除了支付家用外,應向她們表示應有的尊重。

另一邊廂,所謂私人領域中的家務勞動必須提上公共議程。事實上,家庭是穩定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石,婦女為家庭貢獻良多,社會理應予以重視,並為不論在職婦女抑或家庭主婦提供支援。例如,政府應改善和增加社區的託兒服務,讓生育後的婦女有機會重新投入勞動市場,減輕她們因婚姻和生育而影響工作的壓力。此外,政府應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讓無酬的家務勞動者也得到應有的保障。又,香港的企業應嘗試效法歐美某些企業,於公司內設置育嬰室給有需要的婦女(或男士),使他們能把幼孩帶回辦公地方照顧。

值得留意的是,以上的說法不過是建議在既有社會制度和氣氛下為需要負擔無酬家務勞動者(尤以婦女為主)提供折衷的福利配套。不過,傳統性別分工的文化偏見並不會因此根除,而不止婦女,許多男性亦受壓迫。例如,社會規範要求男性要在外勤勞工作,若留在家中做「家庭主夫」會被歧視。諸如此類或女或男受壓迫的例子,多不勝數。若真要釋放籠中鳥,政府考慮社會政策時,理應考慮到不同性別的弱勢和需要;而個人待人處世時,亦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人人能築巢安樂窩,是理想,亦有可能。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