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被征服的世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校園, 49屆「逆流」(19-20), 迎新特刊2019 文:波是球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6 年《迎新特刊》 /編按:之前的文章點出基層市民如何被剝削,同時指出學生其實也是被剝削的弱者。但在另一角度來看,我們其實是剝削者的幫兇。下文將解釋消費行為與剝削的關係,同時帶出抵制缺乏社會責任的大公司看似作用不大,但積少成多,還是對那些不良企業有一定的影響。/ 其實,對生長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來說,消費這個行為,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就連身在中大這個「手空空,無一物」的山城,到處到引誘著我們消費。在落堂後趕往另一堂的路途,看見的飲品販賣機永遠比水機的數量多,令人不其然就拿出八達通「嘟」——拿起機器吐出來的飲料。上完一整天的課,突然想吃零食,雙腳就不自覺地將身體移到山上唯一的超市裡,「承惠 XX 元」——塑膠袋裡多了幾包薯片,口裡咬著剛買的糖。咦!?校巴走了?唉唯有行落山吧。在走下 YIA 的樓梯時,看到玻璃門內人來人往的書店及咖啡店,心裡癢癢的又想將錢包獻上。終於來到地鐵站,嘟——推開鐵桿,進入更鼓吹我們消費的世界。 畀下畀下,一百幾十蚊就不翼而飛了。 有得揀,益咗佢老闆 「消費行為」的所謂選擇,並沒有給予我們太多的選擇。商業理論告訴我們「消費」是一個涉及到個人認知及生活考慮的理性抉擇,卻沒有告訴我們,企業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佔領我們日常資訊接觸的領域,以龐大而廣泛深入的廣告包圍我們,向我們提供一個由他們設計的生活方式。是的,廣告在賣的,早已非商品本身,而是一種大企業塑造出來的、有利於商品推銷的生活模式。再簡單一點說,就是一個要你習慣用錢,而且不介意用多少的生活方式。 比如說,買對球鞋吧。廣告提倡的消費習慣鼓勵各位以建立個人風格為考慮購買的要點——最緊要有型!其次就是根據該品牌的宣傳稿提出的、字義難解又句構奇怪 的功能說明,去選擇你認為可以加強你「精於球類活動」印象的球鞋。在這種宣傳當中,球鞋的用料已退到很次要的位置,除非是那些一再聲稱為「新發明」的人造 纖維加海綿的鞋墊。一切只是加強「精於球類活動」印象的附加數據,以此令你穿起球鞋時更加振振有辭、理直氣壯。 透過將公司品牌塑造成「有型有款有料到」的代名詞,加上廣告效應,使我們在想買球鞋時第一關心的就是「型」,而在這個思考邏輯下,很自然只會想到某幾個品 牌。而弔詭的是在這種選擇中只有「型」及「老土」的二分,從來沒有中間界線。一切壁壘分明,其他牌子根本不在考慮之列。販賣的形象與願景背後,大企業成功 地以你個人的選取擠兌其他較小型或相對沒有財力的生產商。 與球鞋生產商齊名的,是血汗工場。九零年代 Nike 的亞洲工人集中營更是國際知名。當年 Nike 在巴基斯坦的工場被揭發工人工資過低、長時間在有毒環境下工作卻沒有保護措施等,均令人髮指。更甚者,Nike 被揭發其在中國的生產工場工人工資過低外,他們在工作時間甚至連水也不准喝。九八年在美國興起的「反血汗工場運動」,主要針對這類型體大身龐又觸手眾多的跨國大企業。 消費的政治性 產品品質及促銷的狀況,因涉及使用者及社會影響,本身已經無可避免地是政治的一部份。早於 1974 年,雀巢(就是你平時買雪糕杯的那間!)公司已因在第三世 界推銷人工餵食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奶粉與「糊仔」)而引致多起嬰幼兒死亡事件。縱然如此,雀巢公司仍然以其產品添加「腦部發展元素」(Brain Building Blocks)而隱藏了其產品必須標貼的重要資訊——「母乳是最好」。雀巢公司透過「腦部發展元素」令不少母親以為讓子女食用這種奶粉即可令子女讀書時 更聰明,使得很多嬰幼兒只喝奶粉,缺少了母乳的營養。單在菲律賓,即有 30% 的人每天收入低於一美元,卻讓 84% 的新生嬰兒飲用進口奶粉。 你可以說,這只是做父母的沒有常識,不能萎過於製造商。然而這種說法,只有有能力獲取教育資源的人才說得出口。根據《國際母乳替代品銷售守則》,企業不得向 母親直接行銷,而雀巢公司不單向母親直接行銷,更被發現於第三世界醫院提供免費奶粉、奶樽等餵養初生嬰兒,而免費試用的份量必然神奇地剛剛超過母乳的自然分泌期限,使得貧窮人家的母親出院後無法以母乳餵養嬰兒。而當然,她們已經不可能再有免費奶粉。再加上有奶粉商竟然會對菲律賓醫護人員提供獎賞,每使 365 個嬰兒使用奶粉代替母乳並能提供證明,奶粉商就會祺肋其到美國旅行以及承擔所有費用。可見所謂「沒有常識」的說法,在這種現實之下是多麼的涼簿。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不會否認以上議題太過龐大,大得難以一下子進入哪怕只是討論的門檻。但作為有血性的你,讀畢以上文字,如果你還沒有掩卷逃走的話,總會心有戚戚然。那我們又可以做甚麼呢? 喂,老老實實,我從來不認同不買可樂、不去麥當奴 KFC,或者不買雀巢公司的產品,就等如反抗/對抗了資本主義,或者打倒/削弱了跨國「不該」企業。 然而,這不失為一個開始。 不買太容易,但又太艱難了。因為隨手而成的消費,已成為我們難以戒掉的癮。單是找尋代替品,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只要我們嘗試看遠點點,不把自己看得太過重要,那麼,為之而付出就成了一件可接受的事。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件事本來就不簡單,是當代消費文化鼓吹的便利方式令我們覺得一切都應該輕而易舉,即使是發自血性的關注——例如山區貧民和失學兒童,相關機構在公開活動中也只要求大家捐款了事,而當中的討論,例如當地農業狀況、水利維修、市政府運作問題等等,皆在宣傳中被取消。良心良得這麼快慰,除了表現了你可憐了那些所謂受苦受難的一群外,你又做過甚麼?再向前說,血汗工場的工友需要你一個幾毫的可憐嗎?我相信不是,我相信他們需要的,是跟你一樣的,對於生存與尊嚴的掌握。 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始認識你習以為常的企業背後的歷史,細閱產品記載的工人辛酸,將這些都化作你自己的認知,然後嘗試罷買這些「太不該」的東西 。以自己作為核心,嘗試令身邊的朋友關注無良企業的發展及工友的狀況。只有這樣,只有認識及關注工人——不單單是血汗工場的工人,還有其他作為打工的人,他們跟你一樣都是人——的生活及其待遇,並將這個概念與訊息廣泛傳播開來,進而與他們一起抗爭,我們才有機會,擁有一個「冇咁不該」的社會。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7 = 16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