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本科生聯合會:你不知道的事
採訪/整理/文:W.A.L.K.

偌大的中大校園裡,除了「呢排點啊」和「Ohmyhomework’sdrivingmenuts」如此的粵語/英語對白外,另一種最常見的語言就是普通話了。

其實我想指的是內地生們。

是的,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中大裡的內地生真的還挺多的。這超過1400人所屬的中大群體,有個不太為人所熟悉的名字:香港中文大學內地本科生聯合會(MainlandUndergraduateAssociation,簡稱MUA)。而前陣子亦曾一度傳出MUA有可能脫離學生會,進而會改變現有學生會架構的消息。這一切,讓我對這個自己極少接觸的團體更加好奇。

和我一樣,沒聽過,也幾乎對MUA一無所知對麼?和主席劉繼堯聊一聊,或許你會對這個陌生的名字有更多的了解。

是異客,卻不要「獨在異鄉」

據介紹,MUA是由在中大的內地本科生自發組織、上海總會〔注1〕贊助而形成的一個團體,至今已有10個年頭了。所有的內地新生都可選擇是否成為MUA的會員,而入會手續會在MUA迎新營期間辦妥。「讓在異鄉的人聚集,相互扶持。這是MUA最初成立的目的。」劉繼堯這樣說道。

作為中大最大的內地生團體,MUA在中大校園中自有其重要性。劉說,由於MUA不僅僅是屬會,更被視為中大內地生的代表,因此不少校園政策的制訂,像新書店落成和334到來後校園設施的重新規劃等,當中都有MUA的參與。

此外,MUA每年都會舉辦不少內部活動,以豐富在中大內地生的大學生活。像是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節,來自中國不同省分的同學會透過表演介紹自己家鄉的地方文化;又像是上個月月底在新亞樂群館外的中秋遊園,園內有各種攤檔,MUA亦會當場向內地生們派發冰皮月餅。而每年8月,MUA都會與校方合作為即將踏入校門的內地新生舉辦長達10天的迎新營(而今年則由於雙學制的原因改為9天),營中會向新生介紹學制學科、中大乃至香港。

就是個學生組織

據悉,每年中聯辦都會資助MUA部分開支,數額不定;而每每提及內地生團體,很多人又都會將其與中聯辦聯繫在一起。那究竟MUA和中聯辦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聽劉繼堯介紹,才知道原來雖然香港其他大專院校都有內地生團體,但都屬中國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簡稱CSSA)管理,而CSSA和中聯辦的關係則較為密切。劉繼堯道:「每年中聯辦看的是CSSA的活動計劃,管不到我們。而且中聯辦很少接觸我們,就算真有需要,基本上也是透過CSSA,但MUA和CSSA並非從屬關係。所以MUA和中聯辦可以說是沒有關係的。MUA行政算是相對獨立的喔。」

MUA和學生會:像霧像雨又像…?

在和劉繼堯聊之前,一直以為因為其獨特背景,所以MUA由OSA(OfficeofStudentAffiars,學生事務處)直接管理。但原來這是錯覺:「我們是由幹事會管理的,跟其他屬會沒什麼區別。」他說。只是由於MUA每年都獲校外組織相當的資助,因此向幹事會註冊屬會時,除遞交如會員人數、財務報告等基本資料外,還須解釋校外贊助來源及與上海總會和中聯辦的關係,註冊程序相對複雜。如今年的MUA內閣,4月成莊,至今仍未能註冊成功,原因是-據代表會主席Nick回應-有關中聯辦資助事項解釋不足。目前MUA方面正重新整理校外資助的解釋及財務報告,準備第二輪註冊。

作為由學生會管理的屬會,卻傳出要「獨立」的消息。看來MUA與學生會的關係有點意思。

關於這點疑問,劉繼堯形容,他們平時和學生會交集很少,而現在和學生會方面接觸,基本上是要透過U-Dean(UniversityDean,大學輔導長),像是申請在新落成的學生活動中心的會室,申請過程和與會通知都是以U-Dean作為中間人來進行的。〔注2〕

劉說,雖屬幹事會麾下,可組織活動時,校內兩個最大的非本地生團體-MUA和ISA(InternationalStudentAssociation,國際學生會)-更多地是從OSA得到協助。原因,更多地是因為作為屬會,他們同時還有著「非本地生」的身分。而像關於非本地生的許多事項,則由OSA的來港生組負責;又譬如學科上出了甚麼問題,內地生和國際生們都會去找來港生組的LEOs(LearningEnhancementOfficers,學習輔導主任)。「我理解,OSA就是大學的代表,算是校內僅有的與MUA和ISA多接觸的主要部門。我們很多地方都需要他們的協助。所以和OSA的關係也許比和學生會的更好。」

「獨立疑雲」

前一段時間,不記得是哪裡來的小道消息,指MUA要脫離學生會架構,獨立出來。當然,後來我從MUA到幹事會再到代表會都八卦了一番,證實乃虛驚一場。但這件事卻引發了我的好奇心:究竟這個有著1400個會員的屬會,對他們目前在學生組織內的位置,有著怎樣的理解呢?

「實際上我們只要做好屬會的責任就好了。」劉繼堯回應到。他並表示打算向學校爭取更多的資源給MUA。「是覺得MUA現在的資源不足嗎?」我追問道。「不是不夠,而是需要更多以便日後發展。」他說,香港的大學現在在內地擴招,意味著日後校園裡的內地生人數會不斷增加,而這些變化不是手上現有資源可以應對得了的;另外一點,他強調,是想提高MUA在學校裡的影響力,並讓更多人瞭解真實的內地生。「而這些都需要社團有一定的實力才能做到的。」

他指,雖然MUA會員眾多,但背後其實缺乏可向學校施壓的支持組織,所以內地生和學校的關係維持,更多地是依賴學校有多愛學生。他提到了數年前浸大「不再保證內地生四年全宿」一事〔注3〕,「真有什麼事了,我們只能靠自己。」

劉繼堯又說,現在MUA的活動資助都要視具體活動而定,例如文化節就是由和聲書院資助,O’Camp則主要由校方資助等等。至於具體希望得到甚麼資助,他希望MUA每年的財政不僅僅要依賴會費和上海總會,也希望能得到大學財政上的協助,「這樣我們也可以不用這麼依賴上海總會,畢竟學生社團主要依靠的不是自己大學的支持而是校外社團的贊助,這個本來就不正常。」

後來我看了看MUA上年度的財政報告,發現來自上海總會和中聯辦的贊助佔近一半收入,而校方的贊助則佔不足一成。雖然有盈餘,但因為MUA每年收到的校外贊助和活動開支差別都很大,財政狀況不穩定,所以向學校爭取更多的、更穩定的資助,貌似是說得通的。然而,因為關於這筆另外的贊助的使用,MUA方面還欠缺具體計劃(如會否開展其他活動、現有活動規模會否擴大等),是以學校應否增加對MUA的資助,實難下定論。

此外,我對「MUA背後缺乏可向學校施壓的支持組織」的說法仍抱有疑問:其實群眾不就是個強大的施壓團體嗎?去年亦傳出中大不再保證內地生四年全宿的消息,以後內地生自發聯合起來、以MUA為協商代表,向校方表達意見,最終起碼成功保住12/13屆內地生四年全宿。這些不都是群眾施壓成效性的最佳證明嗎?

其實,我們都想跳出來

那麼,MUA發展至今,除了「讓大家聚集,相互扶持」的初衷沒變外,理念上是否已經有些甚麼不同?「其實MUA和ISA很相似:都是大學展現國際化的最大團體,都是在自己圈子裡具有很高影響力的,但也都是沒什麼人知道的。」劉繼堯說。「我們很希望MUA能成為內地生和本地生交流的橋樑。」劉認為,其實很多本地生對內地生都有誤解,認為他們的生活就只有學術和GPA,對其他的事都不聞不問;有的因為和內地生同房而有些不愉快經歷的,更會覺得內地生不可理喻,難以溝通。

「當然,」他又說,「因為大家都是到異鄉求學的,所以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圈子;加上成長背景、語言和生活習慣始終有差距,這些或多或少都加深了我們的圈子和外界之間的界線。」劉繼堯認為,同學應當努力走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多和其他人接觸,「這才是一個國際化學生應有的特質。」而他,則想要MUA率先帶著內地生們跳出這個固有的框框。

劉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能通過與校內其他群體(即本地生和國際生)合作舉辦大型活動,而最終達至「跳出來」的效果。比方說,他提到打算將原為MUA內部的中國文化節放入接下來一連串的校慶活動中。「這算是個比較緩和的策略吧,」他說,「起碼你得先讓人家知道你的存在,然後再談進一步了解、融合呀。」

不得不說,MUA這種希望主動打破框架、「跳出來」的想法是值得鼓勵的;而通過與本地生團體合作舉辦活動,也的確提供了讓內地生和本地生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只是,這些或還不足夠。或許,MUA可以考慮舉辦一些至少不僅限於內地生的活動,如讓本地生參與中國文化節等,透過消除名義上的局限而讓兩個群體有更多的互動。更重要的,是應嘗試解決更實際的、生活上的衝突,如讓內地生們了解本地生的生活習慣(如較晚睡、很需要空調等),從而減少雙方實質矛盾。

當然,融合從來都是雙向的,本地生們,又怎能只呆在自己的安樂窩中,做一個被動的角色?主動和身邊的他們聊聊天,參與他們的活動,我想,大家或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10年,我們如何改變?

10年光陰,說長不長,卻足夠讓一個由在異鄉求學的學生自發組織的團體從稚嫩走向成熟。而MUA今後的路會怎麼走,又會走向何方,沒人能給個準確答案。

注1:上海總會,全稱「香港上海總會有限公司」,為非牟利社會團體,1977年成立。至今為本港及內地教育事業總捐贈達八千萬港元。

注2:關於這點,代表會方面回應說,主要是因為MUA的屬會註冊還未成功。因此若直接交流的話,變相是承認了其屬會身分,程序上有所不當。

注3:2008年年底,浸大的內地生組織(港陸青年聯合會)在期末考試期間向該校內地生發出MassMail,指校方下學年開始將不確保他們會有四年全宿。該組織目前仍就此事與校方協商中。

分享至:

One Respon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