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報社共同體——編輯自白 20年3月號, 49屆「逆流」(19-20) 文:姍除線 學生報每兩個月才出版一次,讀者只有透過「編者的話」才有機會接觸編輯,那短短數百字提及的多是編輯的忙、累、辛苦⋯⋯讀者恐怕看得一頭霧水吧。本文透過介紹出版流程及「逆流」的一年回顧,希望讓大家了解一眾編輯的想法,同時窺探一下報社的日常吧~! 出版流程 拋橋會最少一次,與其他編輯交流想法。稿題會最少兩次,討論文章大綱。其他編輯判斷大綱能否清楚表達作者所想、段落結構及先後次序是否合理,推論是否完整等。寫文(數天至一周)寫寫寫寫寫(筆者:___ 〆 (・∀・) → ___ 〆 ( ¯ー¯ ) )過文(一至兩周)一般有三次,即一、二、三過。每次過文需要最少 3 至 4 人(作者+ 2 至 3 個編輯)一過:檢查文章結構,文章最容易被砍掉重練二過:若在一過被砍,二過便要重複一過的程序,而文章仍有機會被砍。如在一過倖存,二過會看段與段及句與句之間的連結,邏輯是否跳躍得太誇張等。三過:檢查文句是否通順,有沒有病句等,注意:文章依然有機會被砍。 不幸的話,會出現四過、五過⋯⋯排版(約一周)文章完成過文後,編輯開始排版,是將文字加上 Graphics,用 Indesign 轉化為刊物的過程。校對(二至三日)文章排好後,編輯將檔案列印三次,每一印會由三人校對,檢查段落有沒有遺漏、錯字、顏色效果、圖片會不會起格等,過程稱為「三印九校」。送印(一天)將最終的檔案傳送給印刷公司,編輯會先查詢紙張質量等問題。之後印刷公司會給一份「藍紙」作最後檢查,通常這時候就會發現大量校對時看不到的錯處。發行(數小時)送印一星期後刊物便會送到,編輯會將學生報上架,並在網上發行。 當然,每次出版都有不同意外,以上的程序很大機會延遲或壓縮喔。 興奮、稚嫩、迷茫 經過異常難捱的選舉,「逆流」有驚無險地上莊了。十個編輯興致勃勃地計劃第一本常刊——四月號的出版,並開展寫作計劃,例如開設新專欄。由於常刊沒有主題限制(除了專題),編輯帶著學習的衝勁搜集資料、過文時即使多番被砍掉也不會埋怨、努力熟習排版、校對⋯⋯就這樣,四月號出版了。 休息一個月後,剛上莊的雀躍退卻,時間亦到了五月。為了出版六四特刊,即使只有片面的知識,編輯仍然硬著頭皮「惡補」八九民運的論述。但部分曾明言對「政治」沒有興趣的莊員,顯得難以參與,甚至寫不出文章。或許這是他們後來對編輯工作失去興趣的原因吧。 當然,這不能簡單歸因於工作量,或責怪個別編輯不夠堅毅,畢竟忽略各人差異的我們也有責任。由於上任時未有足夠溝通,正如筆者以前認為專注自己的工作,出版便會順利,寫文後不會了解其他人的進度,沒有主動參與其他出版程序。曾有莊員抱怨說「工作不會自動完成,是有人發現遺漏後補上的」,剛開始時總有人的工作量嚴重超載。 雖然兩次出版後有 E 會(檢討會), 卻變成「追究/愧疚大會」,讓壓力過大的人崩潰、「情緒勒索」其他人;讓參與少的人承認自己對報社不夠上心、說著:「我知錯了 T_T」、「我下次會做 XX 和 XX 的!」。只是內疚的動力不持久,很快崩潰的循環又再重演。後來發現未梳理各人的想法,如出版意義等,單討論程序執行並沒有意思。不過編輯最後都未就理念得出結論,無奈之下,唯有記住上次的錯誤,提醒大家不要再犯。 在溝通不足、組織鬆散下,我們無法挽留萌生去意的編輯。在壓力及消耗下,十個編輯只有一半倖存。 在新手村遇到終極 Boss 正當編輯為完成四月號舒一口氣,隨即又要面對 Sem 尾排山倒海的功課考 試,忙完後便要開始準備六四特刊。緊迫的日程(特刊在六四晚會派發,不能延遲),再加上首次編輯特刊,翻看以往的刊物,才發現需要考慮很多:版面的訊息、文章編排及次序、輯錄什麼文⋯⋯只好一邊理解那些全面卻不主流的論述,一邊思考怎樣以新角度述說歷史。 迎新特刊看似沒那麼 Hardcore,但事實上有海量的參考材料,如往年的迎新特刊,看前輩如何理解大學生不同面向;或閱讀《中大 X 十年》[1],完整地了解中大歷史。雖然暑假看似有更多時間,但各人的假期計劃:Ocamp、旅行、Intern、Part-time 等,令他們放在報社的時間反而減少,甚至完全消失了。時間、人手不足等原因令出版 一再拖延。更甚是,編輯的準備功夫不足,沒有詳細思考版面之間的串連、無法更新輯錄的文章(筆者希望更新校園勞工問題、學運史等文章)、文章被砍掉卻沒有時間重寫因而被抽起、沒有認真過文及校對便把文章刊登⋯⋯ 以上經歷令編輯發現無法配合固定的全年出版計劃:完成六四特刊後隨即要開始迎新特刊出版工作。例如學識不足——有些議題不是看 Wiki 便能清楚脈絡、對已知事物以全新角度理解(筆者光是理解八九民運與改革開放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已 Mindfucked)。 大學生活經驗不足亦是另一原因,大部分編輯才剛進入大學,面對忽然增 加的學業、家庭、財政、感情等問題,難免未能好好安排個人時間表。 歸根究底,這是大學生本質的問題,大家的生活不只有上莊,要求 100% 的 Commitment 是不可能的,只能遷就各人的不同安排。更甚是,社會運動爆發令編輯需要時間沉澱,思考自己及報社於運動的定位。這些都是剛上莊編輯旋即就要面對的挑戰。 逆流而上 I ——再思即時新聞 面對反送中運動,編輯起初抱著「想為運動做些事!」的想法,決定以報道即時新聞介入運動。只是社會氣氛持續熱烈,但我們不能再派更多編輯到外面採訪,否則迎新特刊無法準時出版。這時,主動加入的記者暫時解決人手的問題。 不過,編輯缺乏合作意識,沒有給予確實的採訪守則,外判似的將這個燙手山芋遞給記者,事實上,除了管理同一個社交媒體專頁外,兩邊幾乎沒有交集。記者基本上是「自由發揮」,有的直播、有的以相片、訪問形式記錄事件,採訪手法各異。即使編輯質疑某些報道方式,因不想干預記者採訪自主,一直沒有跟進。於是問題漸漸浮現。 有一次,有記者在採訪時失言,惹來批評。編輯才意識問題的嚴重性,急急忙忙地補救。這才發現,編輯與記者對即時新聞有很大分歧,部分記者更因此不再與我們合作,我們的即時新聞報導亦隨之減少。 以上事件令編輯重新思考:坊間緊貼抗爭現場的媒體擁有更多人力及資源,故做更快、更詳盡的報道,為何我們要加入競爭?要的話,我們的編採方針是怎樣?經常於前線採訪的編輯更為此反思,並改變採訪習慣。雖然即時新聞減少,但讀者可看出更清晰的編採方向——報導主流媒體忽視卻有價值的新聞,如報道聲援印尼移工作家 Yuli 的集會。 逆流而上 II ——在洪流中不忘思考 多番考慮後,編輯決定將心力投放於出版紙本刊物。因此,中大學生報不如其他校園媒體,經常出現在大眾眼前。筆者希望在此指出報社在運動的定位。 運動期間「三罷」呼聲不絕,中大同學亦積極籌備罷課。 編輯因應時勢出版罷課特刊(取代九月號常刊),嘗試填補罷課的論述缺失:罷課是什麼?當前的形勢為何需要罷課?如何令罷課成功?罷課時可以做什麼?有外國例子參考嗎?及後形勢迅速發展,編輯決定額外出版兩份罷課號外,以喚起同學關注。我們相信只有掌握現況,做出的決定才不致輕率,並有更強理據說服他人。出版以外,編輯透過訪問了解各學系的反送中及罷課關注組對罷課、以至運動的看法,並直接與同學交流想法,務求論述不會紙上談兵。 為回應社會對罷工的熱切關注,雖然編輯只是學生,但會思考這身份如何促進討論,因此決定十一月號常刊以罷工為專題。為了接觸各行各業的上班族,我們投放更多心力於校外發行,如將刊物擺放在獨立書店、「黃店」或是在工會講座及罷工集會時派發。雖說校外發行數量增加,但不代表已成功「接觸」讀者。遺憾的是,由於未有積極跟進及推廣,編輯無法知道外界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字,也不能深入了解各行業如何看待罷工、實際行動上遇到的困難 ⋯⋯ 筆者認為報社的角色是透過文字介入社會,但同時亦對運動保有距離。緊貼輿論的走向卻不被氣氛牽著走,用冷靜嚴謹的心態寫文章,以論述引起讀者反思、討論及行動。 傳承交流與「老鬼干政」 新學年伊始,各學會四出宣傳招攬新血,報社亦不例外。這裡先介紹報社與別不同的傾莊:除了次數較多(約十次),用腦亦較多(曾有莊員說過:出席所有傾莊的 Workload 與一個 Course 沒有分別)。密集式傾莊令新生之間更熟絡、了解各人對不同議題的看法、擴闊理解社會及世界的方式。回想自己傾莊時被突破平常思考框架的感覺深深吸引,因此亦想讓新生經歷這種衝擊的感覺。 本以為跟隨以往的傾莊框架,找些閱讀材料就可以了。但實際準備時,才發現沒那麼簡單呢 orz,很多細節要注意:為何與新生討論這議題?如何挑選一個深刻的主題?需要準備多少閱讀材料,令不熟悉議題的新生進入?傾莊期間,遇到不善表達自己意見的新生,如何帶領他們討論?當討論開始鑽入奇怪的辯論或離題,如何導回正軌及推進討論?要時刻留意有沒有因話題太艱深而分心的同學,亦要時不時就討論內容作簡單歸納,還要處理因反送中運動對社會事務產生興趣、急欲尋找答案的人對運動的疑問 ⋯⋯ 以上,都是看著上莊準備傾莊時留意到的。在報社,「老鬼」必定存在。一問之下,才發現過去傾莊由上莊帶傾,除了因為現莊忙於出版,更重要是傾莊處理的問題是理念而非出版流程等行政工作,而上了一年莊都沒有的編輯,經驗不足、對「報社是什麼?大學生是什麼?」的問題有初步想法時,便要「傳承」心得⋯⋯抱歉了筆者真的做不到。而在出版方面,除了補足人力資源,更填補編輯出版經驗及知識的不足,如提供書單、過文(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再花數小時與編輯討論、執、改)、通宵排版。 不少人心目中的大學生生活框架是一年上莊、一年 Exchange、一年XX⋯⋯彷彿要試遍「大學五件事」似的,每一項活動都只能投放有限的時間。一年後,筆者對上述框架有極大保留。用了一年的時間進入「報社的世界」,找到出版的意義、想實踐的事,莊期已完結了。在匆匆忙忙的交接後,構思或進行中的計劃,如出版、學習、推動校政改革之類的行動都中斷了。之後該如何?對一件事充滿熱誠時,為什麼要被制度限制投放的時間呢? 結語 雖然還有很多想與讀者分享(各種 9Hea、玩樂、燃燒生命的活動),礙 於篇幅限制,便暫告一段落吧。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希望讀者感受這神奇空間——這裡是一個工作的地方:有一班人不收分文,拼命寫作學習,沒有上司下屬之分,不會被迫做不願意的事,也包容不同聲音;這裡不只是工作的地方:吹水打機不在話下,因一時興起而通宵執行計劃,上莊老鬼友好的突然來訪⋯⋯相信每個曾在這裡拼搏和生活的人,都有難忘的經歷。而對筆者來說,報社是一個讓人成長的地方。 後記 文章標題出自某篇文章的一過,在討論民族主義時,某經常創作金句的編輯忽發奇想:「我們沒可能見過歷屆的所有編輯,但都會相信並傳承著一套報社獨有的文化,報社難道不是『想像』出來的嗎?」 這當然是斷章取義了,但范克廉 307 室獨特的氛圍氣息,或許是眾人的想像呢。 註[1]:中大成立後每十年出版一次的非官方校史,現已出版到《中大五十年》。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5 − = 1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