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戲內走到戲外——第八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 社會, 10年10月號 文︰ e c h o 一如以往,今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結合「社會運動」和「電影」,以紀錄片再現社會上發生過,或進行中的事件。 今年的主打是艾曉明老師的作品。艾老師的作品,是近十年中國發展的一個紀錄——一個有別於主流媒體的民間紀錄。例如川震的豆腐渣工程,官方或者主流媒體的報導突然終止,艾老師卻堅持拍攝志願者的調查工作,拍出川震系列。這樣做的意義在於,讓那些沒有發聲機會的人,還原為一個個可以被看見而獨立的個體,並與這班刻意被遺忘的老百姓在歷史上寫下一頁,叫大家記住中國的發展不只是「大國崛起」。 本土作品方面,是有關城市發展、重建和保育的電影。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菜園村、順寧道、皇后天星碼頭事件,似乎平靜不少。電影正好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再一次面對、整理事件,並思考為什麼這些事件會演變成抗爭運動——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相同的是,我們都關心我城的「發展」。看似平靜的事件並未停止下來。 話說回來,社運電影與一般電影有何分別?如果說一般電影是藝術或消費的話,那麼社運電影則是對社會議題的介入。社運電影作為媒體,記下真實的抗爭故事,是小市民發聲的渠道;並把這些人和事傳播開去,是我們與他們的橋樑,凝聚公眾關注和力量。同時,社運電影作為視覺藝術,以影像的形式介入社會;而影像是我們最共通的語言,是比較大眾的藝術,讓更多人可以參與。社運電影節最珍貴之處,是每次放映後都會舉辦討論會,拍攝者和在電影中出現過的人,會與我們一起探討相關事件。如果說社運電影為被拍者發聲,那麼我們透過觀看和討論,才有發聲的資格和位置。如果說社運電影為被拍者充權,那麼我們透過觀看和討論,同樣獲得介入社會的機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電影節加強社區放映,除了大專院校,還會在一些社區組織和公共空間播放電影(詳情見封底)。或者坐在你身旁的觀看者,就是電影中的被拍 者。其實我們活在同一社區當中,很近很近。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7 × = 35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