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性乾眼症與上一篇文章中討論的非常見的蒸發性乾眼症不同,這類型的乾眼只佔乾眼症患者的一小部分,[1] 還可以進一步分為乾燥疾病和非乾燥綜合症。
乾燥綜合症:乾燥綜合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是原發性疾病,也可以繼發於其他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症患者,淚腺和唾液腺會發炎,導致淚液和唾液減少。
非乾燥綜合症:非乾燥綜合症類型的乾眼症其成因包括與年老有關、化學損傷、史蒂文約翰遜綜合症、激光矯視,或其他能影響淚腺的疾病,例如病毒感染、輻射損傷。 [2]
如要深入了解缺水性乾眼症,我們需先明白淚水的結構。淚水在眼球表面呈現的薄膜分三層: 油脂層 (oil layer) 具有延緩淚水蒸發的功效;水液層 (aqueous layer) 用來提供角膜氧氣、殺菌及清除代謝物;黏液素層(mucin layer) 可將角膜上皮細胞由親脂性變為親水性層,促進淚膜能平均分布在角膜表面,由此保持光學純度與屈光力[2]。
缺水性乾眼症的治療
缺水性乾眼症的治療主要包括:人工淚液、保存淚液(淚小點栓子植入、改善生活環境、佩戴濕房鏡)、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刺激淚液分泌藥物、抗炎治療、自家血清、治療全身性疾病、手術治療等。
目前常用的人工淚液中會加入增粘劑,增粘劑對缺水性乾眼症的眼表有益。它們能增加淚膜厚度,促進眼表保留淚液,和緩解乾眼症狀。比較知名的增粘劑包括黏多糖類人工淚液(如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
促進淚液分泌的藥物,局部藥物包括:P2Y2受體激動劑滴眼液如地索磷誇鈉(Diquafosol)、瑞巴派特滴眼液(Mucosta);全身用藥包括:毛果芸香堿(pilocarpine)、雄激素等。
隨著科技的進步,乾眼症治療也研發增加淚液生成的醫材,包括促進淚液分泌的物理治療,如神經刺激器。例如手持淚液神經刺激器 TrueTear(鼻內)與 iTEAR (鼻外)已分別獲得美國FDA批准。患者可用這種掌上型刺激器,每日一次性插入鼻腔或鼻翼外,短暫的刺激鼻腔內的三叉神經末端,神經衝動傳遞到淚腺及瞼板腺後,以增加其分泌的水分和油脂。[6,7]
由於缺水性乾眼症患者的眼表面發炎會引起並加重病情,以下的抗炎劑可用於治療這種乾眼症。[5]
類固醇眼藥水:抑制炎症減少眼表面及淚腺炎症,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例如環孢菌素A或Lifitegrast) 共同治療。注意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水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眼壓升高導致青光眼。
環孢菌素A (Ciclosporin A) 眼藥水:環孢菌素A是一種免疫調節藥物,可抑制T淋巴細胞減輕炎症,促進淚液分泌。美國FDA 早年已批准局部用環孢素於中度至重度乾眼症。
自體血清 (Autologous serum):可以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當中的生長因子能加快癒合受乾眼症所影響的角膜上皮,通常適用於非常嚴重的患者。
缺水性乾眼症臨床案例
吳女士今年46歲,她身體健康,可是近幾年她時常感到視力間歇性模糊,眼睛乾澀,有異物感。嚴重時會眼睛刺痛,紅腫。除此,她也感口乾。眼科檢查顯示吳女士視力正常,但雙眼結膜有紅腫現象,眼角處的分泌物異常黏綢,並淚腺腫大。裂隙燈下角膜出現點狀和絲狀的凹陷疤痕。這是因長期淚水缺乏而造成的角膜損傷。眼淚腺分泌測試也顯示吳士的淚水分泌嚴重不足。血液檢驗顯示修格蘭氏抗體 (Anti-Ro, Anti-La)呈陽性反應。
吳女士被確診為原發性修格蘭氏症候群 (Sjogren’s Syndrome),又稱乾燥症。她眼科的徵狀全部源於缺水性乾眼症。 醫生採取了3種綜合性治療方式來改善吳女士的徵狀: 包括生活習慣的改變、藥物療法與進行小手術。
由生活習慣做起,例如需避免吸煙或飲酒,避免使用冷氣,避免長時間睇書、睇電視或用電腦。其次需時常點用人工淚水滋潤眼角膜及結膜,睡前塗上潤滑眼膏。 進一步的藥物治療包括免疫抑制劑 —環孢菌素眼藥水 (Restasis)。吳女士也接受了淚小管開口封閉手術。此門診小手術的目的是保留天然淚水來滋潤眼球表面與緩解乾眼症狀。
總結:乾眼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需有心理準備長期作戰,你應該和醫生好好溝通,並作出針對性及綜合性的治療方案,改善病情。
(以上藥物均應由註冊眼科醫生的處方下使用。)
撰文:李麗華醫生、劉莎莎醫生、莊金隆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Craig JP et al. TFOS DEWS II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Report. Ocul Surf. 2017 Jul;15(3):276-283.
2. Gipson IK, Argueso P (2003) Role of mucins in the function of the corneal and conjunctival epithelia. Int Rev Cytol 231: 1–49
3. Abd-Allah et 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ry eye for the presence of primary or secondary Sjögren’s syndrome. Clin Ophthalmol. 2019:13:1787-97.
4. Jones L et al. TFOS DEWS II Management and Therapy Report. Ocul Surf. 2017 Jul;15(3):575-628.
5. 2020-2021 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 Course, Section 08. External disease and Cornea.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2020
6. Friedman NJ et al. A nonrandomized, open-labe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asal stimulation on tear production in subjects with dry eye disease. Clin Ophthalmol. 2016;10:795-804. Published 2016 May 4.
7. Ji MH et al., Novel Extranasal Tear Stimulation: Pivotal Study Results. Transl Vis Sci Technol. 2020 Nov 17;9(12):23.
預約門診及查詢 3943 5886 / 9681 4010 (WhatsApp)
延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