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視覺及科學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賴旭佑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指出,約有三成葡萄膜炎由感染引起,能以抗生素等藥物治療,餘下七成則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不僅難以預防,亦較難有效控制病情。現時醫學界普遍以類固醇藥物及免疫抑制劑治療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包括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但由於藥物會抑制病人免疫系統,容易導致副作用。
近年醫學界常用生物製劑對抗免疫系統疾病,透過抵抗體內的致病因子或阻截其訊號傳送,令免疫系統停止攻擊身體。賴稱,生物製劑只針對致病因子,對其他器官的影響較小。專治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生物製劑,有研究顯示能更長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視覺功能,亦可以與傳統類固醇藥物同時使用,因應患者病情調整用藥比例。他指,生物製劑現時屬於自費藥物,費用較高昂,但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可以向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申請資助。
賴稱,早期葡萄膜炎較易控制病情,患者有機會恢復七至八成視力,他提醒若發現眼紅、眼痛等警號,就應及早求醫。一旦拖延病情,有可能引致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脫落等併發症,或會導致眼睛神經及感光細胞死亡,或會造成永久視力受損。
預約門診及查詢 3943 5886 / 9681 4010 (WhatsApp)
延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