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經有眼紅、眼痛,甚至視力短暫模糊的症狀。有時由於症狀短暫,一般病人可能滴些滋潤眼藥水後便再沒有理會,但若果這些情況反覆出現或持續惡化,那麼您有可能是患上眼角膜內皮炎。
眼角膜由五層組織結合而成,包括上皮層,前彈力層,間質層,後彈力層和內皮層 (見圖一)。眼角膜內皮炎泛指任何影響眼角膜內皮細胞層的炎症。眼角膜內皮炎的成因,大致分為兩大類:感染性和免疫系統機制錯誤。感染性的眼角膜內皮炎大多數是由病毒所引致,其中包括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 CMV)、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 VZV)及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 )。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類之間的一種病原,有本港研究指出十歲前接近一半小孩的血清已經含有對付巨細胞病毒的抗體,代表在這之前已經受巨細胞病毒感染。這種病毒能引起身體各種器官包括眼睛的疾病,不過大多是在免疫系統較弱的病人中才特別嚴重。
眼角膜內皮炎的成因尚未完全清楚。因為眼角膜內皮炎患者初期對類固醇眼藥水有良好治療反應,初期研究揣測眼角膜內皮細胞炎與自身免疫系統有關。但隨著日新月異的診斷程序,近年研究發現,這種疾病可能是由巨細胞病毒以及其他病毒所引起的。 學者認為,只要潛伏的病毒間歇性地被活化,一定劑量的病毒就會流入前房,導致病毒抗原的產生,而當預先存在前房水中的抗體不能再中和病毒抗原時,眼角膜內皮細胞炎便會發生。這種機制可以解釋為何某患者對類固醇治療有良好的反應,但在停止類固醇治療之後會出現復發。相反,如果治療方案包括對抗巨細胞病毒的藥物,雙管齊下,治癒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的成效則會更高。
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不易被發現
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的臨床特徵包括眼角膜水腫、角質沉澱、以及輕至中度前房發炎,並且通常發生在免疫系統正常的成人中 (見圖二及三)。由於眼睛內的小樑網亦有機會受影響而發炎,患者可能會產生眼壓過高,而當眼壓反覆或長期過高的時候,負責傳遞影像的視神經就有可能被壓損,形成視野收窄,視力下降等後果。 這種併發症亦稱之為青光眼。而當眼角膜內皮一直發生炎症,內皮細胞逐漸死亡,原本負責保持角膜清澈的功能將永久喪失,患者角膜可能會產生水腫甚至形成小水泡,造成視力模糊、眼睛刺痛、畏光等症狀 ( 學名 : 大泡性角膜病變 Bullous Keratopathy ) 。
由於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與其他前房疾病的症狀相似,患者由初次發病到最後確診很有可能已經相隔一段時間。患者初期亦可能被臨床診斷為其它眼疾,例如慢性前葡萄膜炎(Chronic Anterior uveitis)、反復性虹膜炎(Recurrent Anterior Uveitis)、虹膜炎青光眼(Uveitic Glaucoma)、波斯納—史羅斯曼氏症候群 (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或富克斯異色性虹膜睫狀體炎(Fuchs Heterochromic Iritis)等等。由於病情初期對類固醇眼藥水反應良好,患者往往在病情較後,對類固醇眼藥水開始失去反應的時候才接受前房穿刺檢查 (又俗稱抽前房水檢查,見圖四) ,才確認患上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
一般來說,眼角膜內皮炎是一種臨床診斷的疾病,而假若要確診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細胞炎的話,眼科醫生則需要進行局部麻醉手術,從眼睛前房抽取少量房水 (Aqueous humour)驗出病毒基因,才能作出最後診斷。房水樣本將會交由微生物學家以聚合酶鍊式反應(PCR)測試房水是否含有巨細胞病毒的基因。由於前房水一 般不會含有任何病原體,呈陽性的聚合酶鍊式反應(PCR)一般都被認為是可靠的証明。
治療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
治療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應該針對其感染性、炎症、和併發症這三部分,而常用藥物包括抗病毒藥物、類固醇和一些用作降眼壓的青光眼藥物。更昔洛韋 (Ganciclovir)是一種用於治療或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和其他皰疹病毒家族成員的有效抗病毒藥物。現今,更昔洛韋有分眼部啫喱形式及液態針劑兩種形式。更昔洛韋眼部啫喱滲透角膜的能力良好,能有效地達到前房水中抑制巨細胞病毒,啫喱使用方便,是針對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細胞炎的有效治療。
除了更昔洛韋眼部啫喱之外,眼科醫生亦有機會處方口服或針劑的抗巨細胞病毒藥物,例如纈更昔洛韋 (Valganciclovir) 。患者一般須要接受為期數星期甚至長期使用抗巨細胞病毒治療以控制炎症惡化及其引發的併發症。最後假若病情嚴重或產生併發症的話,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眼睛手術,例如:青光眼降眼壓手術、白內障手術、甚至角膜移植手術等,所以我們絕對不應輕視巨細胞病毒性眼角膜內皮炎的嚴重性。如果持續出現眼紅、眼痛、畏光、視力短暫模糊,應及早找眼科醫生求診,對症下藥,切忌諱疾忌醫!
撰文:李嘉軒醫生、甘嘉維醫生、楊樂旼教授
文獻參考:
1. Kam KW, Leung KS, Kwok RP, Yu M, Li FC, Young AL, Jhanji V.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cytomegalovirus endotheliitis in Hong Kong. Acta Ophthalmol. 2016 Jun 16. doi: 10.1111/aos. 13109. [Epub ahead of print]
2. Jhanji V, Kwok R, Young AL. Eighteen months of anterior chamber inflammation. BMJ Case Report 2013 Aug 30;2013.
預約門診及查詢 3943 5886 / 9681 4010 (WhatsApp)
延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