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結構轉變
- 老齡化人口
- 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香港亦難以獨善其身,香港正邁向「老齡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2011年的統計報告,年滿65歲的長者有916,600人,佔全港人口的13.3% 。預計至2019年,年滿65歲的長者佔總人口的17%,到2029年每4個人就有1人是長者,而預計到2039年更將增加至28%。人口結構的轉變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均預期壽命延長、遲婚、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及人口遷移等等。
- 香港生育率及死亡率(2001年,每千名人口的死亡率為4.9人)均處於極低水平,加上預期壽命大大延長(由2001至2031年間,預計男性在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會由78歲提高到82歲,而女性則由85歲提高到88歲),人口老化已成大趨勢。隨著人口老化,長者人數增加之下,對於社會福利、經濟、退休生活保障及醫療護理服務的壓力大增,令社會十分關注。
- *推算數字
- #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 總撫養率:15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與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相對的比率。
遲婚- 港人結婚年齡中位數增加
- 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均有愈來愈遲結婚的趨勢
- 遲婚現象,在其他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也十分普遍
- 男性與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均較28年前的數字為高,當中尤以女性的增幅更為明顯
- 這些結婚人士中有一半在這年齡之上,而其餘一半則在這年齡之下40至 49歲的女性人口中,從未結過婚的比例, 由 1986年的2.9%增至2003年的11.1%,香港女士嫁不出的趨勢已愈來愈明顯
生育率下降- 生育率(每名女性)3 (1970s) < 1 (0.966) (2005)
- 1970年生育率由每名女性生產3個嬰孩,比起2005年每名女性生產少於1個嬰孩,顯示生育率明顯大幅下降。 推算生育率:
出生率下降原因- 經濟影響: 工作不穩,養兒育女負擔太大,憂慮子女日後照顧、成長及教育問題
- 現代男女都事業心重,出現遲婚現象
- 愈來愈趨向遲婚,婦女生育年齡愈來愈高,也唯有一胎起兩胎止,甚至更嚴重的是不生孩子
- 事業型女士愈來愈多,追求自由生活,從未結婚的女性數目亦隨之上升
- 離婚率高企,對婚姻欠缺信心
- 香港的居住環境欠佳影響生育意向
- 政府對生育的支援政策亦見不足
撫養比率上升- 出生率下降及預期壽命延長,老齡人口增長引致撫養比率上升,未來我們將要撫養的人口比率會大幅度上升!
人口推算:
| 2009 | 2011 | 2019* | 2029* | 2039* | |
| 人口 | 700 | 707 | 765 | 833 | 889 |
| 性別比率(男性數目相對每千名女性)# | 889 | 876 | 827 | 782 | 744 |
| 年齡中位數 | 40.7 | 41.7 | 43.4 | 45.7 | 47.6 |
|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 13% | 13.3% | 17% | 25% | 28% |
| 總撫養率# | 337 | 333 | 420 | 580 | 625 |
| 男性的預期壽命 | 79.8 | 80.5 | 81.5 | 82.8 | 83.7 |
| 女性的預期壽命 | 86.1 | 86.7 | 87.9 | 89.2 | 90.1 |
資料來源: 政府統計署
註解:
註解:
| 1981 | 2008 | |
| 女性 | 23.9 | 28.4 |
| 男性 | 27 | 31.1 |
資料來源:統計署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09年版
| 2009 | 2011 | 2021 | 2031 | 2041 | |
| 生育率(每千名婦女誕下嬰兒數目) | 1055 | 1204 | 1191 | 1190 | 1151 |
資料來源:統計署, 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
| 2001 | 2005 | 2033 | |
| 少年兒童 (<15) | 227 | 197 | 171 |
| 老年 (65+) | 155 | 164 | 428 |
| 總計 | 382 | 361 | 598 |
撫養比率(相對每1 000名15-64歲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