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和合石
和合石墳場的由來和合石墳場設立於二十世紀中葉。根據政府文件,早於1941年已有建立和合石墳場的念頭。當時大部份華人葬於九龍七號墳場 (今順利邨),但政府認為該地的經濟價值很高,故此提出將有關墓地遷至和合石,以騰出土地作為城市發展之用。這個香港現時最大的公眾墳場終於在1950年正式啟用。 | |
與地區的關係
和合石墳場前建有和合石村、和興村及和合石新村等村落。其中,和合石村立於本世紀初,由彭氏客族建成,村名寓意為和諧好合。村中古屋多為兩進式金字型瓦頂磚屋,加上新建築物,共有四排,其中兩排平衡的村屋是後來遷到此的鄭、羅二圍,之後,外來者日益增多,不過他們多以石業和建築為主,亦有賣香燭、鮮花及果品等祭祀用品維生者。九廣鐵路亦曾有支線連接墳場,用作運載棺木,亦有於清明重陽時節載客。和合石支線於1951年啟用,1983年全線鐵路正式電氣化,和合石支線停用。
| 棺木段 和合石墳場主要分為棺木段和金塔段。棺木段安葬盛載遺體的棺木,拜台呈長方形。地段再按年份區分,另有按籍貫、宗教區分的段落。此段不屬永久性質,六年後必須撿拾骨殖。 金塔段 金塔段安葬盛載骸骨的金塔,拜台呈正方形。金塔段屬永久墓地,最早期的金塔段 (由1957年開始) 座落於浩園對面的整座山頭。 |
重整棺木地 墳場於2009年初興建全新的棺木地段,預計於2010年落成。此段位於半山大平台,山頂則是公墓的所在地。 | |
公墓 在1996至2005年間曾經發生多次山泥傾瀉,部分金塔段墓穴倒塔塌,政府於是將未能確認身分的骸骨合葬於公墓內,令受影響的先人得以安息。 | |
西安墓園 墳場大閘附近有一座亭,正是「西安墓園」的入口處,1947年著名客輪「西安號」發生大火,造成約200人死亡,園內的「西安輪船罹難先友總墓」有墓誌銘記念此事。西安墓園內還有從市區其他地方遷葬過來的多個義塚。 | |
| 同鄉墓地 從西安墓園再向前走會見到一個滿佈指示碑的路口,通往各個同鄉會或宗教群體的墓地,這些均屬私人地段,每段亦分為棺木段和金塔段。 |
浩園 浩園興建於1996年,是政府用以安葬殉職公務員的墓地。浩園正取其「浩氣長存」之意。 浩園共設110個土葬葬位、165個金塔葬位及一個劃設120個壁龕的靈灰安置所。園內設紀念碑、刻上殉職人員的名字作紀念。初期按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下葬六年需要「執骨」。亡者親屬可將骸骨遷至園內永久金塔葬位,或以火化形式存放在安置靈灰的壁龕。在2000年9月政府修定規例,凡列英勇殉職(追授英勇勳章)的公務員 | |
景仰園
景仰園取名具「萬人景仰」之意。政府於2003年,斥資 317萬建立景仰園,供見義勇為而犧牲的市民安葬。園內設100個棺葬位、24個金塔位及30個靈灰位。犧牲者家屬可向民政事務署主動提出申請安葬於園內。與浩園相同,獲英勇勳章者無須「執骨」,可永久安葬。至今仍未有人安葬。
靈灰安置所 和合石墳場於1975年開始啟用骨灰位。政府計劃擴建和合石火葬場,按食物環境衛生署發出的公告,和合石火葬場已於2009年6月24日停止運作,以便進行火葬場重置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