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灣仔的慈善工作

十九世紀天主教會在灣仔的慈善工作研究
(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

 

 

簡介

 

隨著香港在1841年開埠,天主教會就在香港成立傳教區,首先在中環威靈頓街建設天主堂作為行政中心,不久在灣仔山腰設立墳場,然後在墳場附近建小教堂。墳場在1846年遷往跑馬地後,教會便在小教堂鄰近興建民居租給教徒,同時開始發展慈善服務設施。

 

自法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於1848年來港,以及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於1860年代投入灣仔服務,「聖童之家」、「聖保祿醫院」、「聖方濟醫院」、學校及收容所等相繼在灣仔出現。天主教在灣仔,由開始時照顧亡者,至往後育幼扶弱、助貧解困的工作,都是在回應著當時與當地的社區問題與需要,反映著十九世紀的灣仔社區面貌。

 

在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下,本項目的首階段主要研究在十九世紀天主教的慈善工作及相關機構在灣仔的歷史與角色。除檔案研究外,本中心亦進行了口述歷史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傳教士與港府及不同階層的當地居民之間的互動。

 

首階段的成果成為下一階段學術研討與公民教育的基礎。本中心在2015年舉辦多項活動,包括公開講座(3-4月)、圓桌會議(6月)、展覽(8-9月)及導賞(1-2、11月)。為配合各項活動,本中心編印了單張和導賞手冊,更製作十九世紀灣仔的3D地圖,於圓桌會議上展示。

 

作為是項研究工作之總結,本中心已把講座、圓桌會議內容,以及來自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和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口述歷史故事編寫成《十九世紀天主教在灣仔的慈善工作》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