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修和研究計劃

社會修和研究計劃

 

計劃概覽

 

背景

2019年,政府意欲修訂逃犯條例用以處理一宗發生於台灣的港人殺人案,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從6月開始爆發了一連串的示威和抗爭運動。香港社會因此而陷入前所未有的撕裂情況。日趨惡劣的社會撕裂,必定會為香港社會的日後發展帶來阻礙。修補撕裂成為了當前一個既困難而又不容忽視的任務。

 

學者意見

以往研究政治修和(Political Reconciliaation)的學者對修和(Reconciliation)一詞持有不同的看法,支持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學者認為真正的修和必需包含原諒和寬恕這一步驟,因為只有經歷這一步,才能令加害者為犯下的錯誤負責 ; 而受害者才可以放下對加害者的憎恨。只有把憎恨和敵意等負面情緒抹去,才能修補社會的撕裂關係和永無止境的衝突;而支持對立主義(Agonism)的學者則認為在政治場域中存在意見對立是無可避免之事,而且民主社會中更加需要確保存在不同的聲音才能有利社會多元發展,他們批評社群主義的支持者盲目追求寬恕,會把社會上的多元聲音抹去。對立主義的支持者認為社會要確保的是一個健康而又對等的政治對立關係,因此在他們眼中寬恕並不是政治修和的必要條件;另外亦有學者(Colleen Murphy and Ernesto Verdeja)建基於對立主義之上提出一些務實的手段,主張社會需要從新審視自己的法治結構的完整和透明程度,以確保持不同政治意見的市民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去參與社會事務制訂過程。他們認為社會需要給予衝突中被害一方有充分的象徵性和物質性辨識,例如主動興建紀念館去悼念衝突中的死者或提供社會資源予衝突中的受害者一方等,這些學者提議的種種方法都是建基於對持不同聲音人士和對法治的尊重。

 

研究目的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以窺探到修和、寬恕與公義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學者們對如何達至真正的修和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時亦留下了許多值得探討和研究的空間。天主教倫理傳統對修和、寬恕與公義問題的探討可追溯至古經時代。相信天主教傳統的觀點能為這課題有所啟迪。因此,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於2019年末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計畫,去探討寬恕、公義與修和等概念之間的關係,同時又研究於現時香港的背景之下實行修和計劃的可行性。

 

研究計劃

此研究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天主教文獻研究,用以釐清寬恕、公義與修和等概念;另外又搜集在世界不同地方實行的修和或類似修和計劃的案例,探討他們的成功和失敗原因。

第二階段為中學生於反修例運動中的社會態度和價值觀研究,青少年和中學生於去年的反修例運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們對寬恕、公義與修和的看法和態度是制訂修和計劃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因此第二階段會以量性(問卷)和質性(焦點訪談)的方式去搜集研究數據並進行分析。

第三階段是透過結合第一和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去制訂一套適用於香港中學生的教材,以作為實行修和計劃的試點。若果計劃推行理想,天主教研究中心會研究把修和計劃普及推廣到社會層面。

 

 

Slide image : The sculpture “Reconciliation” by Vasconcellos, Coventry Cathed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