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way from Home
Anchor for Students’ Voyage

善衡成員報道

書院成員獲頒「博文教學獎」及 「校長模範教學獎」

12/07/2021

左起︰書院成員崔佩怡博士、張悅瑩博士、李明博士

今年二月,中大分別頒發2020年度「博文教學獎」及2019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予三位及九位中大教師,以表揚其致力推動優質教學、教學表現卓越。其中,善衡書院共三位成員榮獲嘉許,可喜可賀!名單如下︰

2020年度博文教學獎

生命科學學院崔佩怡博士

2019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

英語教學單位張悅瑩博士

2019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

大學通識教育部李明博士

中大於2011-12學年起設立「博文教學獎」,以表揚校內學者推動優質教學的貢獻,包括透過課程設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以及與教與學相關的學術活動及研究,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博文教學獎」是一項全校性的教育獎譽,遴選委員會由大學副校長(教育)、八個學院副院長(教育)及大學通識教育主任組成。

「校長模範教學獎」於1999年設立,每年均由各學院院長及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提名教學表現卓越的教師,並由校長頒發予獲獎教師。

另外,今年六月,大學通識教育部李明博士同時獲中大頒發2019年度的「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以表揚其傑出貢獻。「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於2006年由中大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設立,由委員會邀請全校通識科目老師及學生提名人選,並由該委員會之常務委員會根據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課業指導三方面評審。常務委員會根據獲提名老師在過去兩個學年的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及學生課檢意見進行評選。

陳家亮教授成首位華人獲頒「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國際領袖大獎」

17/10/2018

相片及資料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兼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最近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頒發「國際領袖大獎」(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以表彰他在國際腸胃病學領域上的貢獻及領導地位。陳教授是首位華人獲此殊榮。

陳家亮教授於本月初舉行的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年度大會上,從學院主席Dr Irving M. PIKE(右)手上接過今年的「國際領袖大獎」

請按以下連結閱覽更多。

傳媒報道︰

2018年10月17日

陳家亮獲美腸胃科醫學院頒「領袖大獎」(明報)

中大醫學院院長獲美腸胃科醫學院頒國際領袖大獎(am730 )

2018年10月18日

華人第一位 陳家亮獲國際領袖大獎(明報)

云爾錄︰陳家亮得獎 梁卓偉膺美院士(信報)

中大陳家亮獲美腸胃科醫學院頒「領袖大獎」 首位華人獲殊榮(星島日報)         

中大醫學院長 奪國際領袖獎(經濟日報)

中大陳家亮揚威海外 獲美腸胃科領袖大獎(頭條日報)      

美腸胃科醫學院嘉許 陳家亮獲國際領袖大獎(晴報)

兩大醫學院院長 獲國際肯定(am730 )

港兩醫學院院長獲美醫學界肯定成就(成報)           

港兩醫學院長獲國際榮譽(商報)    

中大研究獲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推崇

26/12/2017

相片及資料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善衡成員)自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後,一直致力研究透過分析血漿DNA篩查早期癌症。最近,一篇由陳君賜教授及盧煜明教授領導的研究獲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選為「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之一。這個劃時代的研究項目為逾20,000人進行檢測,證實了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可在未有病徵前便有效地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請按以下連結閱覽更多。

傳媒報道︰

2017年12月27日

莫樹錦陳君賜盧煜明率領頂尖期刊列十大 (大公報)

中大兩醫學論文「全球最矚目」(文匯報)

中大兩項癌症研究入選十大矚目論文 (星島日報)

中大2論文入選最矚目醫學文章 (商報)

兩文獲頂尖醫學期刊推介中大癌症研究揚威國際 (晴報)

中大癌論文登頂尖期刊 (都市日報)

中大兩論文膺年度最矚目研究 (經濟日報)

權威期刊精選3 教授領軍全球矚目醫學論文中大10佔2 (明報)

中大兩醫學論文入選最受矚目研究 (東方日報)

亞洲之光唯一上榜亞洲學府中大兩醫學研究膺十大榮譽 (頭條日報)

云爾錄 :中大兩醫學研究入選年度十大 (信報)

隔牆有耳:中大兩篇癌症paper入選年度矚目研究 (蘋果日報)

中大2抗癌研究獲頂尖評價 (成報)

國際醫刊評年度十大最矚目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囊括兩項 (正報)

中大破解幽門螺旋桿菌在人胃內「以毒維生」機制

05/12/2017

相片及資料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黃錦波教授的研究團隊。(左起) 念熠丞,黃錦波,阮文翰,方宇亨。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黃錦波教授(善衡成員)及其團隊,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揭示幽門螺旋桿菌如何利用有毒物質鎳離子,激活可以中和人體胃酸的酵素,從而令該病菌能夠在人胃中繁殖。這項發現有助開發對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新藥物。研究結果於12月5日在享譽國際的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刊登。

請按以下連結閱覽更多。

傳媒報道︰

2017年12月6日

中大破解幽門螺旋桿菌維生機制 (明報)
中大揭幽門螺旋桿菌「以毒維生」 (東方日報)
中大揭幽門菌「吸毒維生」(文匯報)
中大揭幽門螺旋菌秘密破「以毒維生」助研新藥 (大公報)
中大破解幽門螺旋桿菌維生機制 (商報)

2017年12月7日
幽門螺旋桿菌生存機制 (有線電視)

啟發年輕一代對STEM的興趣

24/11/2017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香港中文大學與安進基金會合作,向中學外借實驗設備,進行與生物科技相關的實驗,並為中學教師提供有效培訓,冀啟發年輕一代對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的興趣。善衡成員劉國智教授為計劃負責人之一,於早前接受傳媒訪問,請按以下連結了解詳情。

傳媒報道︰

2017年11月24日

中大免費培訓教師推動STEM生物實驗學生親手做加深認知 (星島日報)
79%港生盼落手落腳做STEM實驗 75%學生認為師質重要逾四成教師指支援不足 (文匯報)

2017年12月5日
STEM與DSE生物科技 (PCM電腦廣場)

盧煜明教授獲頒未來科學大獎

15/01/2017

相片:中國經濟新聞報
來源:大公報

2017年1月15日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在北京舉行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獲頒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在未來論壇2017年會現場舉行。

盧煜明教授在獲獎致辭中表示,在中國眾多卓越的科學家中,未來科學大獎選擇了自己,感到非常榮幸。「我遇到了很多善良的導師。」盧教授説道,「基因檢測這項工作給了我無限的啟發,讓我能夠在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傳媒報道︰

2017年1月15日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亮相:科學是生命的一部分 (中國新聞網)

2017年1月16日
產前基因檢查先天缺陷現形 (明報)

2017年1月17日
港科學家獲首屆未來科學獎 (大公報)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發 (科技日報)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頒獎 (中國經濟新聞網)

2017年1月22日
開創「無創產前診斷」 中大盧煜明教授獲頒首屆「未來科學大獎」 (明報)

2017年1月23日
盧煜明創「無創產檢」奪中國諾獎 (文匯報)
盧煜明教授北京獲頒「生命科學獎」 (成報)
中大學者獲頒未來科學大獎 (星島日報)
盧煜明領未來科學大獎 (星島日報)
中大盧煜明獲頒「生命科學獎」 (信報)
開創無創產前診斷 中大教授獲獎 (AM730)

黃錦波教授: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與加州柏克萊分校結成夥伴 每年五名本科生可赴美修讀生物科學及參與實習

27/09/2016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綜合生物學系和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今天(9月27日)簽署為期五年的合作備忘錄,由本學年(2016/17)開始,中大每年可派五名優秀的生命科學學院本科學生,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留學一個學期,攻讀《柏克萊生物科學海外學習課程》之科目,並有機會於暑假參與該校實驗室的實習工作。除了主修學分可以轉移至中大外,大學更會資助該五名學生當地學費,以培育有志從事科研的學生,讓他們與海外頂尖學生及學者交流甚至共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及細胞生物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教授(Professor Randy W. Schekman)今天親臨中大,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黃錦波教授(善衡書院學生輔導長)簽署合作備忘錄。謝克曼教授過往一直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姜里文教授緊密合作,從事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關於細胞蛋白的研究項目,中大亦一直有派學生前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作科研交流。

 

傳媒報道:

2016年9月27日

5中大生赴美留學諾貝爾獎盛產校園獲選準則全靠有心 (蘋果日報)

2016年9月28日

中大生赴柏克萊隨教授做研究 (星島日報)

中大年派5尖子赴柏克萊留學 (文匯報)

中大生可赴柏克萊加大留學 (東方日報)

中大與加州大學合作生命科學生可往交流 (成報)

中大盧煜明教授榮獲被喻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21/09/2016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繼日前獲頒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今日再獲頒「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化學」(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 – Chemistry),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根據獎項的主辦單位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cience Business of Thomson Reuters) 表示,「引文桂冠獎」的獲獎人在其研究領域極具影響力,因此被視為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獲得諾貝爾獎。

傳媒報道:

2016年9月21日
中大醫學院教授盧煜明連奪2研究大獎或有望爭諾貝爾 (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9月22日
中大學者盧煜明諾獎「叫胡」(文匯報)
盧煜明再獲研究獎有望奪諾貝爾 (大公報)
盧煜明再獲殊榮奪引文桂冠獎 (香港商報)
中大學者盧煜明獲國際化學獎 (星島日報)
論文引用率見影響力 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香港中大學者上榜 (HK01)

中大盧煜明教授榮獲有「中國諾貝爾」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19/09/2016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今日獲頒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讓全國數以百萬計的孕婦受惠。「未來科學大獎」由內地科學界及企業界共同設立,由九位華人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進行專業評審,以表揚具原創、長遠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的研究項目。

傳媒報道:

2016年9月19日
盧煜明、薛其坤摘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 (科學網)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 (新華網)
Chinese mainland’s own ‘Nobel’ announces winners (People’s Daily Online)
First winners of ‘China’s Nobel’ prize announced (China Daily Europe)
China-only science prize honours pathologist and experimental physicist (Nature)

2016年9月20日
首個民間科學大獎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青年報)
薛其坤盧煜明獲首屆未來科學獎 (南方日報)
奠基“無創產檢” 香港教授膺內地“未來科學大獎”(央視網)
Hong Kong professor bags first-ever Chinese version of Nobel Prize (SCMP)
盧教授帶隊攻堅妊娠病診斷 (大公報)
港教授膺內地「未來科學大獎」(大公報)
盧煜明教授獲「中國諾獎」(成報)
中大盧煜明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 (星島日報)
中大教授「無創產前診斷」膺「中國諾獎」(文匯報)
祝賀盧煜明教授榮獲生命科學獎 (香港商報)

汪正平教授:中大研發出不對稱超級電容器及新型液流電池 可再生能源儲存及傳輸技術取得新突破

14/09/2016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領導的跨院校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進行為期五年的「智能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應用」研究計劃。中大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研發出全球文獻記錄中最高效能的超級電容器,以及最高容量的液流電池,大大提升儲存及傳輸可再生能源的效能,有助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普及化。相關研究成果分別於《納米能源期刊》(Nano Energy),以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先進能源材料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刊登。

傳媒報道:

2016年9月15日

中大研超級電容器 效能最高創文獻紀錄 (星島日報)

中大最強電容器「狂收落雨柴」(文匯報)

中大成功研發超級電容器及電池 (晴報)

中大醫學院舉行新生白袍典禮 承諾恪守最高標準的醫生操守

13/09/2016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中大醫學院日前(9月10日)舉行第三屆「醫學院新生白袍典禮」,逾200位醫科新生在親友、師長及醫學院教職員的見證下,穿上白袍及宣讀誓詞,承諾恪守行醫的最高專業操守,場面神聖莊嚴。

在學生宣讀誓詞後,中大醫學院院長及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表示:「從進入醫學院之初,我很想你們撫心自問:『今天為什麼我會在這裏?』想清楚了,便要有破釜沉舟的堅持。從醫之路從來不易,但當醫生並不只是一件工作,而是一份『直至終生』的立志:一份尊重生命、對服務病人以及對不斷追求學問的情操。我們作為老師的,會不離不棄的守在你們身邊,陪你們把這條杏林路一直的走下去,矢志不渝。」

傳媒報道:

2016年9月14日

中大醫學院 逾200新生白袍宣誓 (文匯報)

中大醫科白袍典禮 逾二百新生宣誓 (星島日報)

中大醫學院新生白袍禮 (成報)

陳家亮教授接受信報專訪

05/09/2016

吳兆文教授:高危瘜肉患者,親人同患高危瘜肉的風險高6倍

22/06/2016

圖片出處:頭條日報

中大醫學院昨公布早前進行的全球首項大型前瞻性研究,發現大腸中長有「高危瘜肉」(又稱「癌前腺瘤」)的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大腸內同樣長有高危瘜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6倍。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吳兆文教授(善衡院務委員)稱,大腸癌主要由腸瘜肉(腺瘤)慢慢演變而成,若能在變為癌腫瘤前發現並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腸癌。

傳媒報道:

2016年6月22日

親屬患高危瘜肉 自己中招風險高6倍 10年可變腸癌 (香港01)

親屬有高危瘜肉 患病風險高6倍 (蘋果日報)

大腸高危瘜肉病者直系親屬患病機會高6倍 (頭條日報)

“高危腸瘜”患者兄弟姐妹亦高危 (大公報)

李華白教授: 探討恆星誕生的物理條件

19/05/2016

圖片出處:中大資訊處
出處:中大頭條

中大物理學系李華白教授(善衡成員)率領的天文物理學家團隊,發現磁場在高質量恆星的演化過程中起着關鍵性的作用。李教授和他的團隊感興趣的是磁場在高質量恆星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瞄準位於天蝎座的NGC6334—貓掌星雲,因為這裏的雲氣質量是我們的太陽的二十萬倍,為高質量恆星的誕生提供了肥美土壤,而且雖然離地球五千五百光年,但在天文學角度來說算是相當近,令可靠的觀測得以順利進行。請按此閱讀詳細內容。

無創產檢先驅盧煜明教授與張德江分享香港創新科技

18/05/2016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由行政長官梁振英陪同,今日下午到科學園了解香港創新及科技的工作。梁振英致歡迎辭時表示,本屆政府在創新和科技事業下了莫大決心,堅信香港的創科業既可改善市民生活,也可以成為經濟發展新亮點和新增長點。

五位本地創科初創企業創辦人在場介紹並示範產品,包括研發防火機械人的岑棓琛、專注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原創技術的徐立、基因組學先驅和發明無創產前檢測的盧煜明教授(善衡院務委員)、專門研發多功能電動輪椅的李少麟,以及研發生物人工心臟供藥物測試的李登偉教授。這些企業在不同範疇均有卓越成果。

傳媒報道:

2016年5月18日
張德江視察科學院 與五家初創企業創辦人交流 (大公報)
訪科學園晤創科業者 (頭條日報)

黃家星教授:中大與全球30多國專家合作研究 發現小中風新藥物療法

17/05/2016

圖片出處: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亞士匹靈(Aspirin)是用於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和輕微中風的最常見藥物,可預防病人再次中風,但存在嚴重出血風險,如胃腸道出血和腦出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30多國腦神經科專科中心領導一項全球研究,發現另一種名為替格瑞洛(Ticagrelor)的抗血小板藥物亦可有效預防中風復發。研究更顯示此藥物相對亞士匹靈可更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減低中風風險達13%。研究結果在本月於巴塞羅那舉行的歐洲中風組織周年會議和國際權威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中發表。

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善衡成員黃家星教授補充:「替格瑞洛相對亞士匹靈的效用在四類病人身上尤其顯著。第一類是在已經服用亞士匹靈的TIA或輕微中風患者。他們可能需要比亞士匹靈更強藥力的抗血小板藥物。其他治療效果相對明顯的群組包括年齡小於65歲,亞洲人和在出現病徵12小時內接受治療的病人。」

傳媒報道:

2016年5月17日
中大研究 新藥預防小中風復發比傳統亞士匹靈有效 風險少13% (香港01)

2016年5月18日
心臟藥治小中風 助預防中風 (明報)

吳恩融: 建築師「泥屋」重塑家園

12/05/2016

圖片出處: 信報

吳恩融教授是中大建築學院教授,也是善衡書院成員。從八十年代起,吳恩融教授已經開始參與志願人道服務。 吳教授以建築師的專業知識改善內地偏遠地區貧困人民的 生活。無止橋基金就是帶著傳達愛及關懷的宗旨,致力協助內地貧困地方達到可持續發展;此外基金還成為內地及香港大學生合作的橋樑。在吳教授的領導下,自零七年起,已完成十一個建橋計劃,包括山西、四川、甘肅、貴州及雲南,共三百三十名義工參與,過萬名村民受惠。除建橋外,吳教授為5.12四川地震受影響的人重建家園及興建安全的行人道,取代那古老但唯一通往外界的路。適逢川震八週年,他接受信報專訪,請留意以下報道。

傳媒報道:

2016年5月12日
建築師「泥屋」重塑家園 (信報)

無創產檢先驅盧煜明教授

11/05/2016

圖片來源:Asian Scientist

善衡書院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及病理化學教授。他在1997年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胎兒的DNA,其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研究,開創無創性產前診斷。2011年推出臨床應用,孕婦只須在懷孕十周後驗血便可篩查唐氏綜合症,有關技術現已在亞洲及歐美多個國家被廣泛使用,香港估計最快兩年內引入公立醫院。盧教授早前接受Asian Scientist專訪,細訴他的科研心路。

傳媒報道:

2016年5月11日
Asia’s Scientific Trailblazers: Dennis Lo (Asian Scientist)

柏倫教授:中大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開幕 公布最新研究揭示血管生成素2與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有密切關係

26/04/2016

圖片出處: 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老年黃斑病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眼疾,當中濕性老年黃斑病變能導致永久失明。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醫學院最近進行的研究發現,一種稱為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的蛋白質與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有密切關係。研究團隊觀察到這種蛋白質在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患者眼球內的水平相對一般人顯著較高,並跟它的病徵與病狀有所關聯。研究團隊相信此發現對治療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將帶來重大突破。為了進一步完善對黃斑病變的治療和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2016年4月26日正式開幕,預計每年可為4,000名以上病人提供服務。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及中大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醫務總監柏倫醫生(Dr. Mårten Erik BRELÉN表示:「我們相信此發現能帶領團隊就基因方面進行更深入研究,辨認出哪種血管生成素基因變異會增加因患濕性黃斑病變而致盲的風險。」 柏倫博士是善衡書院成員之一。

傳媒報道:

2016年4月26日
中大揭眼球蛋白質礙黃斑視力 助研發新藥物 (HK01)

2016年4月27日
Breakthrough in eye center’s sights (The Standard)
中大研究控蛋白質治黃斑病變 (東方日報)
中大研濕性黃斑病現突破 發現關連蛋白 助研新療法 (明報)

 

及早評估與治療「小中風」可降低七成中風風險

21/04/2016

圖片出處: 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中大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指出,「如我們可以更快地診治病人,即在病發的12至24小時內,為他們進行評估以找出病因,並提供適切的治療,病人出現中風的風險將會大大減少。」常見的治療包括處方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及降血壓藥;腦血管掃瞄及心電圖亦是重要的檢查,能幫助醫護人員按病人的身體情況選擇所需治療。黃家星教授是善衡書院成員之一。

傳媒報道:

2016年4月21日
Early treatment of ‘mini-strokes’ can cut risk of serious attack, study jointly led by Hong Kong researchers shows (SCMP)

2016年4月22日
「小中風」日內治療 減七成惡化風險 (明報)
Act fast to cut risk of stroke (The Standard)
手腳無力說話困難 小中風警號 (蘋果日報)

土壤學堂:植苗天台,對話自然

01/04/2016

圖片出處: 續綠中大
出處: 續綠中大 (第12期)

今年春季,四十名修讀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與自然對話」的學生,有幸透過辛勤翻土,感受萬物復甦的奧妙。這課程主要供一二年級學生修讀,課程包括一個「參與」部分,要求學生於網上討論區參與討論。今學期,課程其中一位講師李明博士(善衡成員)在他任教的一班加入全新「參與」方式:學生可選擇三節的許讓成樓天台蔬菜種植活動。新模式仍處於試驗階段,甚受學生歡迎,要以抽籤方式決定入選名單。請按此閱讀詳細內容。

 

潔淨能源驅動綠色未來──工程院長引領潔淨能源新路向

01/04/2016

出處: 中大資訊處

在工程學院院長、善衡書院委員汪正平教授帶領下,中大在可持續能源方面取得長足突破,從2014年起獲批巨額資助,支持一直領先全球的研究。香港政府批出了6,033萬港元資助,中大亦撥出1,380萬港元,參與研究的其他大學則出資300萬港元。這次跨院校研究由中大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合作。在2013/14年度主題研究計劃中,僅有三個項目取得這等規格的政府資助,可見大家對項目的期望很高。汪教授說:「我們要確保金錢用得其所,換來實質成果。」汪教授亦任教中大電子工程系,學術成就豐碩。加入中大前,他曾於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十九年,並在喬治亞理工學院工作十五年,專注研究半導體的封裝技術。汪教授在研究生時代已是成功合成稀土卟啉的第一人;這種重金屬元素卟啉配合物具有抗癌的潛在特性。他與中大電子工程系的趙鈮教授合作,率領學生及博士後研究生研究不對稱超級電容器。汪教授指出,太陽能和風能時有時無,要在黑夜也能供電,儲存可持續能源的超級電容器十分重要。汪教授和趙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納米結構金屬氧化物—碳複合材料,應用於高能源和功率密度分別為98.0 W h kg-1及22,826 W kg-1的不對稱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的功率密度高但能量密度低,而蓄電池則功率密度低但能量密度高,中大團隊於是合併兩者形成混合型「電容蓄電池」。汪教授表示:「我們的碳鐵氧化物超級電容器,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效益。」這個超級電容器大大提高了可儲存和傳輸的電量,利用過渡金屬氧化物的氧化還原反應,讓電子可以來回移動,結合了正負極的電雙層。請按此細讀詳細內容。

 

李潔冰教授獲頒授教育學院模範教學獎

01/04/2016

出處: 中大通訊第475期

善衡書院恭賀本院成員李潔冰教授獲頒授教育學院模範教學獎! 同時,另一位本院成員張善婷小姐(2014年中大校長模範教學獎得主之一)在典禮上與在座的師生及家長分享教學心得和經驗。

李潔冰教授: 批改作業的迷思

27/03/2016

圖片出處: 中大通訊

很多香港中學生收到老師批改的英文作業時,紙上往往一片「滿江紅」——老師總是感到有責任圈出每個錯誤,因為自己小時候也是被這樣批改的。然而,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及善衡書院成員李潔冰教授指出,老師這種做法對學生甚至自己都弊大於利。老師挑出的所謂錯處,往往自己也不甚明白。很多老師承認,耗時而盲目的「改簿」是他們教學工作中最不喜歡的部分。請按此細閱中大通訊的特寫,了解其「選擇性批改背後的邏輯」。

傳媒報道:

二零一六年三月廿七日

改簿達人李潔冰﹕扣分制度,out喇 (明報)

伍月柳教授: 嶺南派畫家國畫聯展

02/03/2016

嶺南國畫源流可追溯到清朝居巢、居廉兄弟,後湧現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傑。趙少昂師從高奇峰,現有伍月柳教授師承趙少昂,延續嶺南派畫風,並加以發揚光大。畫派注重寫生,題材廣泛,用色絢麗,風采雅豔。中大善衡書院舉辦的「嶺南意境——伍月柳、趙偉仁教授國畫聯展」,是兩位嶺南派國畫大師巡迴展的首站,除陳列兩母子的代表作,也會展示嶺藝會成員,以及中大善衡書院和基督教正生書院學生的國畫作品,畫作合共超過五十件,涵蓋山水、花鳥和風土人情等題材。閣下賞覽之際,可大致瞭解嶺南派繪畫表現的多元面向。伍月柳教授是中大善衡書院的榮譽院務委員。

傳媒報道:

二零一六年三月五日
伍月柳帶學生名城寫生 作品展出 (星島日報)

二零一六年三月六日
傳承嶺南藝術文化 伍月柳母子國畫聯展 (香港商報)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日
伍月柳趙偉仁繪嶺南意境 (大公報)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九日
嶺藝派畫家伍月柳趙偉仁國畫聯展 (中大通訊) 

熊秉真教授: 流離與歸屬

23/02/2016

相片來源:中國時報。熊教授為左起第三位。

二次世界大戰造成許多華人流離失所、移民,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游勝冠和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長暨歷史系講座教授熊秉真(善衡書院成員)合作,編著《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台文學與其他》,從宗教、藝術、建築、電影等角度切入,探討華人在二戰後共同面對的流離與歸屬問題,並在成大台文系舉辦新書發表會。

傳媒報道
2016年2月23日
流離與歸屬 港台文學談認同 (中時電子報)

2016年2月24日
成大 港中大合作出書 探討流離與歸屬 (自由時報)

盧煜明教授研孕婦血漿診胎患病

18/02/2016

善衡書院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及病理化學教授。他在1997年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胎兒的DNA,其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研究,開創無創性產前診斷。2011年推出臨床應用,孕婦只須在懷孕十周後驗血便可篩查唐氏綜合症,有關技術現已在亞洲及歐美多個國家被廣泛使用,香港估計最快兩年內引入公立醫院。他近日接受無線電視訪問,道出其研究發現,其實源於對生活細節的專注。 

汪正平教授就香港發展科研發表意見

18/02/2016

相片來源: 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教授是善衡書院院務委員,他也是國際知名電子工程學學者,於去年12月6日獲選成為港科院創院院士。早前香港商報訪問他,汪教授娓娓道來他對香港發展資訊與通信科技的意見,也表達政府應鼓勵年輕一代投身科研。請細讀以下報導:

傳媒報道
2016年2月18日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港發展科研勿短視 (香港商報) 

金聖華教授: 學好母語是翻譯基石

31/01/2016

金聖華教授形容翻譯如登山,而母語就是基石。中大翻譯學榮休講座教授,推動香港翻譯工作貢獻良多,出版專著二十餘種,論文及翻譯逾百篇,曾任雙語法例諮詢委員會委員,1997年獲頒英帝國官佐勳章。金教授於1965年加入中大出任翻譯系系主任,帶領翻譯系發展成獨當一面的學系,金教授現為善衡書院榮譽院務委員。請細閱以下報道,瞭解她如何建立翻譯造詣的基石。

傳媒報道

2016年1月31日
金聖華:學好母語是翻譯基石 (大公報)

何子樑醫生續任中大校董

21/01/2016

資料來源:《中大通訊》第472期

善衡書院院監會主席何子樑醫生獲大學校董會再度推選,依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規程11第1(m)段、第4段及第5段規定,續任大學校董,任期三年,由2016年1月21日起生效。

 

梁榮能教授從中醫角度講述高血壓

21/01/2016

慢性病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是嚴重問題。治療慢性病成本高昂。據世衛2014年報告,全球約有87%的人口死亡源於慢性病。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梁榮能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引用《黃帝內經素問》的理論去解釋「高血壓」 的病理,詳情請留意以下報道。

傳媒報道

2016年1月21日
中西醫療結合與香港競爭力(信報) 

陳家亮教授講述醫者心懷

18/01/2016

隨着香港人口不斷增長和老化,社會對醫生的需求也相應增加。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說:「學醫絕不是輕率的決定,學醫者要有能力、品格良好、有正確的動機,更重要的是有一顆願意幫助人和服務人的心志。」

傳媒報道

2016年1月18日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生命影響生命 (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1月20日
Are our future doctors picking the career to serve or for money? (EJ Insight)

中大工程學院汪正平教授獲選港科院創院院士

07/12/2015

相片來源: 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相片來源: 香港特區政府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教授是善衡書院院務委員,汪正平教授為國際知名電子工程學學者,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及中國工程學院外籍院士。汪教授的學術成就蜚聲國際,其研究領域包括聚合電子材料、電子、光子及微機電器件封裝及互連材料、界面結合、納米功能材料的合成和特性等。汪教授成功開創嶄新原料,為半導體的封裝技術帶來革命性影響,對業界貢獻至鉅。他積極鼓勵研究,教研卓越,多年來培育無數科學人才,享譽學界。2015年12月6日,他獲選成為港科院創院院士,並在12月7日接受本地報章專訪,分享他在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產業方的默默耕耘。

港科院於 2015 年成立,旨在推動香港科技發展及前進,提升香港科研實力,使香港成為亞洲科研中心。港科院的重點工作包括:(1)推動香港科技前進及發展、(2) 推進香港的科技教育、(3) 組織科學普及活動,增加大眾對科技的認識及興趣及(4)推動香港成為優秀科研中心。港科院會與工商業界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應用,亦會對香港的科研和科技政策展開獨立研究並撰寫建議書,提供專業意見,供特區政府参考。關於港科院更多詳情,請瀏覽 http://www.ashk.org.hk/

傳媒報道

2015年12月7日
科研未言倦 汪正平挑戰極限 年屆68歲 盼未來10年續創新 [晴報] 
【專訪】汪正平「封裝」技術 造就智能裝置 [香港經濟日報] 
經濟強科學不強 國家「捱打」[香港經濟日報]
培訓精英增實習名額 拓科研 [香港經濟日報]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大學生幾時買到樓?[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1月13日
汪正平期盼 嘆落後了十幾年促年輕人投身科研 創科局為港劃發展藍圖 [大公報] 
工程學院四招吸尖子[大公報] 
重視科研掌握未來[大公報] 

盧煜明研孕婦血漿診胎患病 公醫2年內引入

01/12/2015

相片來源: 無線新聞
相片來源: 香港特區政府

善衡書院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及病理化學教授。他在1997年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胎兒的DNA,其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研究,開創無創性產前診斷。2011年推出臨床應用,孕婦只須在懷孕十周後驗血便可篩查唐氏綜合症,有關技術現已在亞洲及歐美多個國家被廣泛使用,香港估計最快兩年內引入公立醫院。近年,盧教授及其團隊再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最終相信能及早診斷及更有效治療癌症。盧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其將會應用於本地公立醫院的消息,於12月1日被香港無線電視新聞部報道。盧煜明教授請憑藉其「無創產檢」的成就,獲邀成為香港科學創院院士,而中大工程學院院長、善衡院務委員汪正平教授同為創院院士之一。關於按以下連結瀏覽詳盡報道: 

傳媒報道

2015年12月7日
每兩年頒五院士徐立之:審核嚴謹 [大公報]
港科院促進科研成果應用 [信報財經新聞]
港科院成立 利科研成果產業化 [香港經濟日報]

2015年12月4日
盧煜明「煮麵睇戲」 發明無創產檢 [香港經濟日報]
造福人類 盧煜明科研最樂 煮麵靈機一觸 發明無創產檢 [晴報]
科學家是如何煉成的? [香港經濟日報]
棄做醫生圓科研夢 「just do it」 [香港經濟日報] 
港欠一個科學界Steve Jobs [香港經濟日報]

2015年12月2日
港科院創立 名單曝光 推動科研產業化 港產科學家摘星傳奇 [東周刊]

2016年1月6日
Chuck the needle (China Daily Asia) 

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劉明康教授

01/12/2015

相片來源:今周刊

善衡書院榮譽院務委員劉明康教授為資深金融學家及中國銀監會前主席,現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名譽院長、香港銀行學會資深會士、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BCT銀聯集團傑出研究員及商學院榮譽教授。劉教授歷任多間銀行及政府部門要職,被譽為解決國內銀行系統問題的專家。在2003年劉教授臨危受命出任首屆中國銀監會主席,監管當時存在大量不良貸款的中國銀行業。劉教授全面推動國有銀行業的改革,針對國情,提高銀行業的撥備充足率,平衡了金融創新和監管之間的矛盾,建立了一個更健全的銀行業監管體制,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劉教授曾獲全球風險管理學會授予全球風險管理大獎,以及《亞洲銀行家》雜誌授予終身成就獎。中大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予劉明康教授,以表彰他對銀行業發展的卓著貢獻。

傳媒報道
2015年12月1日
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五位傑出人士 (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5年12月2日
五傑獲中大頒榮譽博士  [大公報]

2015年12月3日
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劉明康社會學博士學位 [新浪財經]

2015年12月4日
《學者觀點》伊斯蘭金融,亞洲盃的藍海  [工商時報]
中大頒榮譽博士予五傑  [大公報]

2015年12月5日
搶一帶一路商機 台廠須認清三件事 搶一帶一路商機 台廠須認清三件事  [今周刊]

中大公布亞洲首項針對肥胖「睡眠窒息症」患者生活模式研究 證實個人化輔導療程有效減輕病情

24/11/2015

相片出處: 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於2011年至2013年間進行研究,證實為病人度身訂造的生活模式及飲食輔導療程,能有效減輕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的病情。有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CHEST的最新一期發表。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普遍的睡眠呼吸疾病之一,是上呼吸道於睡眠期間受阻所致,西方或本地研究均顯示,此症於成年男性的病發率為4%或以上。患者入睡後,上呼吸道的軟組織放鬆,使呼吸道收窄,呼吸時便會產生震動,形成鼻鼾聲。當呼吸道完全被阻塞時,就會窒息。患者睡眠質素變差,導致日間過度睏倦和影響認知能力,嚴重者有機會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病、中風或因加快動脈粥樣硬化而猝死。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何鴻燊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教授指出:「睡眠窒息症除與患者的顎骨結構、吸煙、飲酒和使用安眠藥等相關,並多以男士為主外,肥胖亦是導致睡眠窒息症的重要風險因素。」肥胖情況在西方國家有增無減,估計睡眠窒息症的病發率也會隨之攀升。許教授為善衡書院成員。欲了解詳細內容,可細閱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在11月24日發佈的新聞稿

傳媒報道 (只有英文)

2015年12月7日
Asia’s First Research by CUHK on Patients’ Lifestyle Reveals Personalised Modification Programme Effective in Reducing Severity of OSA (Education Post)

 

善衡成員張善婷講師獲頒「校長模範教學獎2014」

19/11/2015

校長模範教學獎於1999年設立,旨在表揚傑出教師。每年,各學院可提名最少一位獲學生及其他教師認為教學表現優秀的教師參加。校長模範教學獎不僅肯定獲獎教師的教學貢獻,更充分反映大學對提供優質教育的承擔。2015年11月19日,善衡成員、體育運動科學系張善婷講師在中大第七十八屆學位頒受典禮獲嘉許「校長模範教學獎2014」,以鼓勵她在教學方面的優秀表現。

張善婷講師站於後排左起身一位。
相片來源: 中大資訊處

梁慧康教授:控制三高可大大減低中風復發率

12/11/2015

相片出處: 文匯報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教授是善衡成員。他早前接受訪問,指出華人若有效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膽固醇、高血壓),就可以大大減低中風復發率。他建議市民中年後要控制三高情況,例如每天做半小時運動,並要注意飲食。

梁教授早前憑藉有份參與的研究「腦梗死血管學特徵譜的新發現與血運重建治療的新策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請看以下連結閱讀詳細內容。

傳媒報道

2015年11月12日

國家科學技術獎:華人倘控制三高 中風復發率大減 (文匯報)
腦醫助老友 經費真矜貴 (文匯報)

中大第二次舉辦「新生白袍典禮」

19/09/2015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中大第二次舉辦「新生白袍典禮」,勉勵新生要有專業精神,做個虛心學習、體恤病人感受的醫者。為新生披上白袍前,主禮嘉賓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恭賀剛加入醫學院的學生,祝願他們將來成為充滿熱誠及專業的醫護人員,並感謝中大多年來為醫學界培訓人才。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善衡書院院務委員)寄語學生要謹記誓詞內容,並分享自己在杏林路上的一些領悟:「醫生自少便是成功一族。你們天生聰穎、勤奮、自信,靠努力克服萬難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前途一片光明。但伴隨成功而來的盲點,則很容易讓你墮入陷阱。學醫,其實也是學做人。我希望你們忘記過往公開試的成績如何驕人,將來要虛心學習,不但把知識和技術應用於疾病上,更要懂得設身處地,體恤病人的感受和明白他們面對的困難。雖然醫學發展一日千里,但謹記千萬不要讓科技取代了與病人溝通、用先進的治療代替了關懷和愛心。各位醫科新生,但願你們今天的成功不會成為自己明天作為仁醫的絆腳石。」

 

傳媒報道 – 21/9/2015   

題目

報章

中大醫學院長籲新生 體恤病人

經濟日報

葉佩詩女士講解調味料中的鈉含量

15/09/2015

來源:RTHK 31節目「滋味科學」

消費者委員會在2015年9月15日的發布會上表示,他們檢視市面上65款廣為使用的調味料,包括雞粉、雞汁、魚粉、魚露及醬油,發現大部分產品的鈉含量都偏高,部分亦含有不少糖分。 

中大食物及營養科學學系講師葉佩詩女士是善衡書院成員,她在港台節目「健康大道」講解鈉的吸取量與健康的關係(註:節目在2010年9月播出,於2015年9 月15日重播),請按此收看節目內容。

 

多肉少菜增腸癌風險

10/09/2015

來源:蘋果日報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是善衡院務委員之一。他在訪問中指出,一般人50歲後應定期進行檢查確定腸道健康,其中一種方法是大便隱血測試,測試原理就是利用測試劑的化學物質檢測到大便中的血紅素,即使肉眼看不見微量的血液也能發現,所以稱之為「隱血」測試。

詳細內容 

 

陳家樂教授: 校友院長使命感更大

01/09/2015

中大商學院院長陳家樂教授是中大校友,也是善衡書院的院務委員。他早前接受《中大校友》雜誌專訪,道出他擔任商學院院長的感受與挑戰,也談及美國與香港的教學模式之不同,同時講述學院的短期發展目標,以及學院和學術研究的長遠發展目標。請點擊以下圖片細看詳細訪問內容。

來源:《中大校友》雜誌 (2015年9月)

躋身世界商學院之列

28/08/2015

來源:騰訊

善衡成員陳家樂教授早前接受騰訊的專訪,道出中大商學院如何悉力栽培學生的社會責任與商業知識。對他而言,頂尖商學院須擁有國際視野和高瞻遠矚的師生,成為匯聚各界人才精英,促進知識交流和討論,並啟發創新思維的平台。

詳細內容  

 

回到商學院

17/08/2015

相片來源: 香港美國商會雜誌

陳家樂教授是善衡書院院務委員會成員。28年前,他是中大經濟學系學生,現在回到優美的校園擔任中大商學院院長,並且是是偉倫財務學講座教授。

陳教授說:「我很高興可以重回母校。雖然各方面都有很大變化,但有些傳統和文化仍是一樣的。最重要的是,我看見中大和商學院發展了不少,而且潛力非凡。」

詳細內容 (只有英文)

 

猶見墨痕濃

08/08/2015

著名的雕塑家朱達誠先生是善衡書院的特邀院務委員,他為書院創作了的「家」字雕塑,以藝術方式演繹中文「家」字,表達善衡書院是六百學生的大家庭。雕塑立於書院宿舍外的草坪上。朱先生早前接受信報訪問,娓娓道出他的人生經歷,請細閱以下專訪。

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聳立着一個3.5米高的銅質雕塑《家》。

仰望那一筆而成的草書,糾結交錯,柔韌勻穩,勢不可遏。在藍天下自由自在、歡快豪邁。

懸空的立體草書,動感流暢圓勁有力,使轉如環不受困頓,這是本港雕塑藝術家朱達誠的大作。他謙遜地說:「我不會書法,但喜歡書法的神韻,嘗試將書法傳神於空間。」

藝術是共通的,只是媒材不同,他將平面的書法,演繹於三維空間,既有雕塑的造型原理,又有草書的筆意,使字體立於空間,更突顯透光之美,別有一種境界!

分明懷素蹤

這空靈韻緻的「家」字,若唐詩云:「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家,從來是人類的棲所,即使是四海為家,仍離不開個家字。

常言道家是寧靜的避風港灣,學校是年輕學子修練心靈、增加學識、共譜壯志的大家庭,大學是培育人才的基地,名家輩出,由此釀造。對此清風聖地感慨無限,捍衞可貴的學術獨立,一掃陰霾及記憶的傷痕!

朱達誠1942年生於湖北武漢, 1957年入讀湖北美術學院附中,1960年升讀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1965年畢業留校任教。未幾即爆發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工人停工,朱達誠下放到武漢郊區黃陂縣勞動。

閒來技癢的他,拿起地上的紅黏土捏泥公仔,農民見他手指玩着的泥土,瞬間變出不同的人兒,十分好奇請他傳授絕招。從此每朝跟村民下田耕種,晚上便教他們泥雕,彼此在泥土中磨練。

跟他學藝的人愈來愈多,朱達誠把課室搬到農村,充實的數載一晃而過,農民們雖沒有美術根底,卻興致勃勃,很快能捏出不同表情的小泥人來。

鄉領導也是個愛雕塑之人,聽聞縣裏有個學習班,乘勢找下屬編排內容,請農民把家史、村史和文革樣板戲等,變為栩栩如生的泥雕,然後挑擔運到四鄉各處,搞巡迴展覽的「泥塑擔」活動,甚至自發舉辦小型泥塑展覽和陳列室,鄉里扶老攜幼齊來觀看。

群眾性又新奇的政治宣傳,打破了沉悶枯燥的模式。新華社派幹部前往考察、《人民日報》頭版報道刊登,黃陂縣成了革命樣板的新星。朱達誠以短、平、快的教育方法,培訓了逾四百位泥塑者,上萬件的創作品,拔地而響,一鳴驚人!

「黃陂縣農民泥塑展覽」在北京美術館隆重舉行,部分作品被收藏,文革後,大學重新招生,對象是工、農、兵學員,因此他的農民學生有的考上湖北美院、四川美院、中央美院等雕塑系……朱達誠無心插柳柳成蔭,也順理成章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此後任湖北美院雕塑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朱達誠中年定居香港,他重新考量雕塑的創作素材,如何設計公共的視覺藝術,營造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融入香港這國際都市。

自由平等愛

擅長人像雕塑的朱達誠,曾為抗沙士殉職的七位醫護英雄造像,也曾為孫中山紀念館製造國父銅像及香港中山公園創作孫中山辛亥革命雕像,亦曾為遮打爵士、霍英東、董浩雲、唐君毅、利榮森、蕭邦等人物作像。當中最特別是沙田文化博物館裏的一代巨星李小龍像(高3.5米),愛恨分明與嫉惡如仇的神采,代表了香港人所崇敬的精神。

30年來,他對香港雕塑界建樹良多,佳作連綿。2007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現為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進修學院藝術課程導師,並開辦藝術工作室,近年被選為香港美術家協會副會長。

雕塑結構的收歛與擴張,造型的力量及美感,體積的穩定和剛柔,是挑戰智慧、體能、毅力、科學的一門藝術。書法融入立體的空間,是現代建築配合雕塑嶄新藝術語言,漢字是我們民族感性的象形符號,以物的形為主,延伸智的覺,我們的祖先對宇宙人生概念,產生情感濃郁的隱喻特徵。

著名的藝術家除了機運,依歸生命體驗和藝術經驗。朱達誠依循莊子哲學「與物為一,與大化同游」的旨趣,完成他多件精美的巨作,以及孫中山格言「博愛、自由、平等」書法銅雕 …… 他將繼續開創方圓互動、陰陽調合的東方美學三維空間意象。

來源: 信報

黃錦波教授獲任命為生命科學學院長

01/08/2015

香港中文大學已任命黃錦波教授為生命科學學院長 ,由本年8月1日起履任。黃教授的研究碩果累累,包括揭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如何在人體胃部的酸性環境中生存。幽門螺旋桿菌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此項研究成果有助研發新藥物,抑制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的影響。黃教授是善衡書院的院務委員會成員,自2011年起擔任書院學生輔導長,一直悉力推動學生事務,幫助學生在這個家茁壯成長。

中大盧煜明教授成世界首位華人獲美國臨床化學協會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

29/07/2015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關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硏究所所長、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兼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盧煜明教授最近獲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頒授2015年度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以表揚他在血漿DNA診斷技術的貢獻,尤其他開創革命性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方法。盧教授是善衡書院院務委員會成員之一,他說:「我對今次獲得此獎譽感到十分鼓舞,希望其後的硏究會有更多的突破,從而發展出更快、更準、更可靠的無創診斷技術。」
2015.07.29 Prof. Lo AACC Wallace H. Coulter Lectureship Award chi

 

中大醫學院院長分享從醫之道

30/06/2015

照片來源:東方日報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是善衡書院院務委員會成員。他與兩位醫學生在6月30日分享考入中大醫學院的心得,並介紹醫學院的尖子計劃「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該組別的學生將會在習醫的路上獲益不淺,例如參與一對一的師徒計劃,更有機會到世界頂尖學府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陳教授指出醫學院着重學生的醫者心懷,如考官認為面試生對病心人沒有真正的關懷,他們獲取錄的機會會因而降低。請細閱以下的傳媒報道了解詳情。

傳媒報道 – 30/6/2015

題目

報章

履歷夠厚人冇heart 尖子難入醫學院 中大:忌自視高 要有醫德 

晴報

中大醫學院夥劍橋收「尖中尖」

東方日報

「專業操守」列醫科必修

東方日報

文憑試44分 可報中大醫科二年級

蘋果日報

中大醫學准DSE尖子直入二年級

明報

享受新鮮人生活 尖子棄跳班

明報

考官重視真實體驗 切忌擺款

文匯報

Prof. Kalok Chan Reforms CUHK Business School, Nurtures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Capacity (Chinese Only)

08/06/2015

來源: 星島日報

陳家樂教授是善衡書院院務委員會成員。他在2014年11月4日加入中大商學院成為院長,同時加入善衡書院一員。在以下的訪問,陳教授娓娓道來中大商學院的使命及其在全人發展的角色。

去年在科大商學院工作十八年的陳家樂教授,「回歸」母校中大擔任商學院院長,統領一百多名教職員和四千多個學生。新官上任半年,他已滿腹大計,希望協助母校商學院更上一層樓。他覺得香港社會重視商業,但未來社會對企業責任、創新和領導能力有更大需求,會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才能,更會擴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更有發展空間。 

從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回歸母校擔任商學院院長,陳家樂上任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應付學院教授的退休潮,計畫未來三十五年招聘的教授,佔現時人手的四分之一。「我們會努力在全球招聘,除了要填補教授退休的空缺,更要適應未來十年的市場和社會變化,為學生做好準備。有幾個方面我希望加強,如企業社會責任、領導能力和創新,這些並非像會計、金融那樣是一個特定專業,但都是社會有很大需求和訴求的範疇。」

上任先應付退休潮

招聘計畫已逐步落實,今年九月新學年,中大商學院就有十四位新教授加盟,還有多位講師,當中不乏資深和有分量的學者,會兼顧教學和研究,「有一位教授是市場學、醫療和心理學跨學科。」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近年面對內地和東南亞其他城市急起直追的挑戰,經濟轉型亦令香港的競爭力受到挑戰,陳家樂覺得「創新」將成為香港成功的關鍵,「香港向來是一個重視商業的社會,土地不足亦窒礙了香港部分產業的發展,所以更應該重創新,繼續發揮香港的優勢。商學院的學生未必熟悉科研,但要了解科技是怎樣一回事,會通過不同的跨學科合作,將科技與商業元素結合,讓學生涉獵不同的範疇,做好『全人教育』。」

社會責任同樣重要

現時中大商學院與工程學系、新聞及傳播學系,均有開設雙學位的本科課程,學生修讀五年,就可以拿到兩個學位,亦與理學院辦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的四年制課程,與社科院合作環球經濟和金融學士的課程。以往本港的狀元,最愛選擇法律和醫學院,但前年中大商學院的環球商業學本科課程,就成為DSE收生最高分的學科。陳家樂不覺得學生選擇商科功利,但會注重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和道德。

陳家樂亦注重學生的國際視野,會爭取六成商學院的學生到海外交流,「如我們的環球商業學本科課程,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商學院(UNC)和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CBS)合作,三所大學的學生有一年半的時間,在三個不同地方一齊學習,不只是做一個學期的交換生,而是一同生活,學生完成計畫後,可以與外國的同學保持緊密聯繫。還有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辦的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中大的學生將會有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相處,要求學生深入學習中國市場。」

不看重課程排名

提起商學院,外界最喜歡用商學院MBA(工商管理碩士)和EMBA(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排名作比較,前年國際知名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gago Booth)宣布進軍香港開設分校,而科大的Kellogg-HKUST EMBA課程就曾六度位列全球一哥,陳家樂直言並不看重排名高低,而是重視課程是否適合學生。「中大商學院是亞洲第一所開辦MBA和EMBA課程的商學院,明年就是MBA課程五十周年,校友網絡很龐大,我們會善用這些優勢。我們MBA與清華大學和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合作的項目,一直很出色。EMBA課程則與港大、科大跟外國大學合辦不同,一直獨辦,一直做得好好,亦一直檢視課程的更新。」

他透露不少醫生、工程師都有修讀中大的MBA課程,「每個行業都需要管理人才,都需要有融資、會計、風險管理、市場推廣的知識,這些都是中大商學院可以提供的。」

如願在「百萬大道」參加畢業禮

從中大畢業二十多年後強勢「回歸」擔任商學院院長,陳家樂直言校園變化不少,新樓、新工程很多,商學院亦位處港鐵大學站外的鄭裕彤樓,陳家樂亦毋須再「上山」返學,「其實回來後一直很忙,我還未有機會回去以前讀書時的聯合書院看看。」

不過回到中大,陳家樂也補償了一個二十多年前的遺憾。原來當年陳家樂在中大畢業後,就馬上到了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讀書,錯過了十一月舉行的畢業禮,「去年十一月上任剛好就是畢業禮的時間,我終於在二十多年後,在中大的百萬大道『完成』畢業禮,雖然是穿上教授袍而不是學士袍。」

除了在大學教學和研究,陳家樂還擔任過不少公職,如香港特區人力資源發展(金融服務)顧問委員會委員、港交所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今年亦擔任上市公司廣發證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善衡成員於《刺針》發表評論新沙士文章

04/06/2015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何鴻燊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教授是善衡成員,他在2015年6月3日在國際權威期刊《刺針》發表文章,檢討全球應付新沙士之對策,強調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對控制疫情極為重要。請細閱以下內容。

來源: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善衡成員獲科研優秀成果獎

04/06/2015

來源: 中大資訊處

國家教育部頒發2014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中大在自然科學獎類別獲頒兩項一等獎及五項二等獎,另獲一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合共八個獲獎項目,再度成為本港院校之冠。

獲獎者當中有三位是善衡成員,包括吳兆文教授(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鍾志剛教授(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及黄家星教授(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恭喜各位得獎者!欲知有關消息可細閱以下內容。

2015.06.04 中大八項目獲科研優秀成果獎

 

杏林總見桃李心-吳兆文教授專訪

01/06/2015

 (2015年6月第82期)

善衡書院院務委員會成員吳兆文教授在6月接受《中大校友》訪問,道出他用心培育中大醫科生的心路歷程。請細讀以下的專訪。

 

來源:中大校友事務處

世界大學聯盟年度會議

19/05/2015

學術交流處處長范瑞欣女士是善衡書院成員。中大於4月25至30日假校園舉辦世界大學聯盟(WUN)年度會議暨研討會。范女士早前接受中大通訊處的專訪,介紹WUN的概念、中大在這類會議的角色,以及這會議為中大教員帶來的機遇。請細閱以下報道了解詳情。

 

來源:中大通訊處

中大倡議新藥物治療標準逆轉腦血管硬化

06/05/2015

來源:中大醫學院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醫生為善衡書院成員,他早前聯同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蘇藹欣醫生研究以嚴格的標準控制中風患者風險因素,包括血糖、血壓及血脂等水平,發現當中九成病人的血管閉塞情況沒有加重、甚至出現明顯好轉,成功減低一年內復發率,其研究成果獲本地媒體報道。

傳媒報道 – 6/5/2015

題目

報章

中大新療法減中風復發
首年23%降至14%

明報 

提高治療標準 減中風復發 首月雙藥齊下 嚴控高危因素

晴報

控制身體風險因素 缺血中風復發降至14%

am730

善衡書院院監會成員獲委任為中大校董

15/04/2015

來源:中大資訊處

善衡書院院監會成員梁祥彪先生獲委任為中大校董。查懋德先生出任大學校董的任期於2015年4月14日屆滿,經校長提議,並依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規程11第1(m)段、第4段及第5段規定,梁祥彪先生獲選繼查懋德先生出任大學校董,任期三年,由2015年4月15日起生效。

 

盧煜明教授獲國際獎項 表揚其在個人化醫學領域上傑出成就

03/03/2015

來源: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是善衡書院院務委員之一,他最近在2015年度個人化醫學國際會議(Personalized Medicine World Conference)上獲頒先驅大獎(Pioneer Award),表揚他在個人化醫學領域上的傑出成就和貢獻。

盧教授為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早年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開啟無創性產前檢查之先河,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遠。近年,盧教授及其團隊再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發展出一個血液測試方法,以及早診斷及治療癌症。方法是透過對癌細胞在血漿中釋放的DNA分子作大規模平行測序,以檢驗血液中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異常和其他的分子變化。

盧教授表示:「隨著基因醫學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個人化醫學將會是未來醫療發展的大趨勢。我十分榮幸獲此殊榮,並衷心感謝我的研究團隊多年來的支持,與我一起努力面對並解決研究上的難題。我們將會繼續努力,在有關方面進行更多深入研究,期望可把產前診斷和癌症檢測技術再向前推進,令方法更凖確和全面 。」

盧煜明教授在1997年率先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胎兒的DNA, 此項突破性研究為基因醫學重要的里程碑。盧教授其後闡釋這現象的基礎參數及發展一系列的創新分析技術,開創無創性產前診斷。其中一項重要的發展在2011年推出臨床應用,孕婦只須在懷孕十周後驗血便可篩查唐氏綜合症,準確度逾九成九。有關技術現已在中國、美國、歐洲、總共60多個國家被廣泛使用,屬發展最迅速的分子測試之一。幾年間,世界各地紛紛以無創性產前診斷跟進或取代部份的傳統檢查 。至今已有過百萬孕婦接受此檢查。

盧煜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遠,屢獲國際殊榮,當中包括2014年「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Medicine)及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有關「個人化醫學」(Personalized Medicine):
人體內共有60億個基因密碼,其中一半從父母各一方遺傳得來,和我們的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如致癌的基因突變、或我們對某種葯物有沒有不良或成効反應、對某些傳染病會否特別容易感染等。「個人化醫學」是指醫生透過分析每個人不同的基因排序,了解每個人不同的需要,從而為病人度身制訂一套治療及監察方案,由預防、診斷、治療以至藥劑開發均可因人而異,讓患者及早接受針對性治療,或能減低病情嚴重性,甚至發病機會。

有關「個人化醫學國際會議」:
年度個人醫學國際會議 (Personalized Medicine World Conference)雲集世界各地頂尖的基因醫學專家分享科研成果,並為未來醫學發展提出獨特見解。會議特設Pioneer Award 頒授予國際間個人化醫學的先驅,表揚他們突破界限,堅定努力,從而創出驕人科研成就。上一屆得獎者是遺傳學先導簡悅威教授。

傳媒報道 – 3/3/2015

題目

報章

中大教授開啟無創產前檢查

大公報

中大盧煜明奪國際醫學先驅獎

文匯報

莫啟聰教授獲頒社會科學院模範教學獎

08/03/2014

社會科學院於2014年3月8日舉行2013年模範教學獎暨院長榮譽錄頒獎典禮,由香港特區政府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先生(前排左四)主禮,善衡書院成員經濟學系莫啟聰教授(前排右四)及另外兩位社會科學院老師獲頒授模範教學獎。同時,該學院學術成績優異的學生亦獲頒發院長榮譽錄證書。莫教授是善衡書院招生小組委員會成員,一直為該會提供寶貴意見。

為母體中的生命寫真:盧煜明教授

01/03/2014

「盧教授的團隊利用母體血漿DNA排序技術,能從胎兒的基因圖譜透視各種遺傳特質和基因變異情況。生物醫學權威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發表他們的發現。這項研究的突破在於:只需分析從孕婦身上抽取的一個血液樣本,就能追溯出胎兒的整個基因組,並且只需一次檢測,即能一舉診斷出多種遺傳病。」

施維恩教授獲書院委任位為榮譽學生輔導顧問

12/02/2014

在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二日舉行的高桌晚宴,施維恩教授從辛院長手中接過委任狀,成為書院榮譽學生輔導顧問。

施教授將會悉力關顧學生及推動學生輔導計劃,並會發展書院正規課程及全人教育,為學生營造一個親密的家。施教授於二零零九年加入善衡書院,擔任副通識教育主任至二零一三年離開中大為止。在任期間,她積極發展創新的書院通識教育課程,把體驗式學習、省思明志、小組表演等元素納入課程裡。施教授在輔導學生和推行心靈健康計劃方面貢獻良多。

盧煜明教授奪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

17/01/2014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硏究所所長、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兼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榮獲本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表揚他在無創性產前診斷研究的傑出成就。盧教授是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後,第二位獲費薩爾國王國際學術獎的中大學者。

陳家亮教授:中大醫學院培植良心醫生

19/05/2013

太陽報

盧煜明教授星島日報專訪

19/05/2013

盧煜明教授膺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01/04/2013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善衡書院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剛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頒授外籍院士榮銜。舉世知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創立於1863年,其科學院院士銜是用以表揚學者在研究上的傑出成就及歷來表現,每名科學家都以能當選院士為榮並視為一項至高榮譽。美國國家科學院日前公布了新增選的84名院士,和21名分別來自13個國家的外籍院士,盧教授是其中一員。

汪正平教授榮獲二零一二年度Dresden Barkhausen Award

01/04/2013

汪正平教授是二零一二年度Dresden Barkhausen Award獲獎者之一。該國際獎項由二零零六年開始頒發給物理、材料學、電子科技方面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葉珮詩講師:港童缺鈣鈉超標 – 都市日報

08/03/2013

余卓文教授研究成果刊登星島日報

27/02/2013

善衡成員招志明博士獲頒「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01/02/2013

書院成員之一、生命科學學院的招志明博士獲頒2012年度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該獎項是香港中文大學為表彰對通識教育有突出貢獻的教師而設。

善衡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開創無創性產前檢查揚威海外 首位華人奪美國臨床化學協會科研大獎

01/01/2013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兼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善衡書院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最近獲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和美國國家臨床生物化學學院(NACB)頒發傑出研究獎,以表揚盧教授開創的無創性產前檢查在臨床化學研究領域上的重要貢獻。過往曾有兩名諾貝爾得獎者獲此殊榮,而盧教授是首位獲獎華人。盧教授的獲獎,進一步肯定中大卓越的科研成就,以及在創新科研的領先地位。

善衡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獲世界科學院頒發「的里雅斯特獎」

25/09/2012

中大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兼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善衡書院院務委員盧煜明教授日前獲頒發2012年度「的里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以表彰他在無創性產前診斷研究的重要貢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天津舉行的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WAS)第十二次學術大會暨第二十三屆院士大會中,頒發獎項予盧教授。盧教授是本港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中大冠心病新藥 死亡率減兩成

02/08/2012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善衡書院院務委員余卓文表示,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經臨床證實更能有效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醫管局將其納入名冊。」

善衡書院副學生輔導長與副通識教育主任任命

07/05/2012

劉國智博士,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導師,獲任命為善衡書院副學生輔導長。
施維恩教授,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獲任命為善衡書院副通識教育主任。

《中大通訊》第396期 – 如是說 – 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仰山教授

19/04/2012

「我有興趣研究禪修或靜觀對健康的影響。」

霍泰輝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18/04/2012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校董會通過委任霍泰輝教授為副校長,任期兩年,由明年一月一日起履任,接替副校長鄭振耀教授;鄭教授將繼續擔任矯形外科及創傷學講座教授。大學校董會對鄭教授過去十年來的辛勤服務與傑出貢獻,深表感謝。霍教授將聯同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副校長程伯中教授、許敬文教授、黃乃正教授、徐揚生教授及侯傑泰教授,一起輔助校長,襄理校務。

黃錦波教授拓新方案以滅絕引致胃潰瘍及胃癌之元兇

11/12/2011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科學與晶體研究中心及善衡書院學生輔導長黃錦波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一項研究結果,揭示了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如何在人體胃部的酸性環境中生存。幽門螺旋桿菌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現時全球已有一半人口受感染。此項研究成果有助研發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新藥物,獲選為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本周最佳論文」。

余卓文教授於2011年9月8日接受明報及新報訪問

08/09/2011

盧煜明教授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0/05/2011

按此查閱更多。 

余卓文教授:鍛煉心臟 多做帶氧運動

22/03/2011

余卓文教授於2011年3月22日接受明報專訪

22/03/2011

許焯權教授於2010年9月5日接受星島日報專訪

05/0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