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公營醫療系統受壓,2015-16年度公立醫院內科的輪候時間長達95個星期,長者不堪苦候。近年,有社企推出醫生上門及視像診症服務,讓不良於行的長者能安坐家中或院舍接受治療,同時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荷。
記者|沈晴 編輯|李詠彤 攝影|李詠彤
上門和視像診症服務 減輕求醫輪候時間
社企「老友所醫」於2016年成立,是一個醫生預約平台,專門為長者提供醫生到診和視像診症服務。有需要的長者和院舍可透過電話或手機應用程式聯絡老友所醫的職員,評估病情後,再安排醫生上門診症。醫生最快可在幾小時內到達病者居所,若人手不足,則需兩至三天才能提供到診服務。
診症後藥物會以速遞方式送達,整個過程長者足不出戶便能完成治療。另外,老友所醫亦發展視像通訊的醫療模式,希望日後能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讓醫生與病人進行即時視像對話並診斷病情,從而增加醫療效率,惟社企資源有限,暫時醫生只是利用Whatsapp的視像通話功能為病人覆診。
創辦人馮治本醫生曾在公立醫院工作七年,留意到醫院診症過程倉促,長者在醫院和院舍之間被「推來推去」,十分折磨。因此他希望透過平台,讓醫生利用空餘時間上門為長者看病,長者不需動輒入院,減輕公營醫院負擔的同時,又能提供較實惠的診症服務。醫生上門每次診金只收380元,包括五天藥物,當中200元支付予醫生作車馬費,長者可以醫療券全數支付。馮醫生表示沒想過要賺錢,只希望能舒緩長者現時面對的醫療問題,以及向大眾推廣上門及視像診症,改變現今的醫療模式,令更多病人受惠。
目前老友所醫主要與九龍及港島約六十間安老院舍合作,醫療團隊則有三十多人。陳勁松醫生是其中一位老人科專科醫生,她參與公立醫院服務超過二十年,現時在沙田威爾斯醫院擔任兼職院舍外展醫生,間中亦會到自己診所附近的院舍上門診症。她一年多前加入老友所醫,同樣抱著助人的心態:「自己一直以來做外展服務都是希望可以照顧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透過老友所醫這個平台,有專人作統籌、配對和聯絡,我便可以服務更多不同的院舍。」
她透露,雖然老友所醫的服務範圍涵蓋院舍及居家的長者,但暫時大多醫生只會為院舍提供上門服務:「始終逐家逐戶上門只能為一位長者診症,無論是交通、時間等都不符合成本效益,但到訪院舍便可以一次過為幾位長者診症。」
陳勁松醫生表示,每星期約為20個院舍長者診症,除了上門服務,她亦曾使用視像診症。「醫療診斷很難單看表面,即使是普通的傷風咳嗽都不放心用視像診症。」對陳勁松而言,視像診症僅限於皮膚科,例如她曾經為一位長者治療壓瘡,在院舍姑娘的協助下透過視像看到病人傷口的顏色和大小,從而判斷使用敷料或藥膏的份量:「如果只用作輕微的皮膚科覆診是頗方便的,但實際的局限比較多,一面對複雜的病徵恐怕就不太可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