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新論】別成為施暴者

一月底,光榮冰室宣佈考慮疫情後,拒絕招待說普通話的客人。及後有居港的內地人在網上發表評論,引發討論。

二月底,疫情在歐洲擴散,外國人排華的新聞屢見不鮮,在外地的友人紛紛在社交平台分享經驗。大部分人都感到憤怒、不解,尤其因為自己是香港人,而他們認為病毒來自一個與香港不能歸為一類的地方。

兩種遭遇,發生在地球的兩端,相同的是「香港人」的存在,以及一種被誤解的感覺。

撰文│朱令筠 攝影│朱令筠

中港矛盾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多年來,自由行、水貨客造成香港經濟嚴重畸型,藥房和金舖成行成市,東鐵綫車廂充斥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雖說兩地人的差異可能源於教育、制度等外在因素,但港人生活確切受到打擾,對內地人不滿亦不是無中生有。

只是「光榮冰室」事件把矛盾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冰室貼出告示後,澄清歡迎台灣人,換句話說,是明言把所有內地人拒於門外。負責人解釋做法是考慮內地的疫情和員工的安危,但為何現今又不考慮歐洲、美國等疫情而擴大範圍?你我心照,這本質上只是假借疫情的名義,而一心希望把內地人區分出來,出自於仇中的情緒。

筆者留意過身邊友人對事件看法,他們支持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政治取態有多本土。不少港人一向對內地人有「尊稱」,大學生之間亦會使用英文綽號來形容內地生,當中多少是玩笑、多少是認真的貶意,或許說者亦不清楚。光榮冰室事件是一個對底線的挑戰,當對內地人的負面情緒轉化成確確實實的排外措施,而非只是口上說說而已,你會如何站邊?

轉看外地的排華浪潮,疫情同樣只是一個觸發點,背後是根深蒂固對華裔的歧視。若你曾經到西方國家居住,總會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異樣目光。筆者上學期於歐洲一所大學交流,曾有一夜與友人走在街上,被一個外籍人士以粗口呼喝,粗口後面加上Chinese(中國人)一詞,又向我們擲石子。有趣的是,友人後來不服氣地對筆者說:「我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我們的憤怒是源於這不理性的排華行為,還是因為覺得被錯怪了?我們厭惡歧視,但事實上自己會否也在做同樣的事?

光榮冰室貼出告示後,有數位居港內地人故意入內以普通話點餐,離開前送上防疫物資,以示「手足」身分,有意打破說普通話等於非同路人的定型。其中一位潛入光榮冰室的內地人在發表的文章提到,自己支持運動,但內地人的出身仿如一種原罪,使許多支持運動的內地人被迫要以更多表態來彌補罪孽。筆者只能憑空想像她那一種矛盾感:被自己支持的人拒絕、被歸類為敵方,同時無法脫離自己在內地出生這事實。

「香港人」、「手足」等概念從來都很空泛。運動初期,「不割蓆」的心態普及,眾人豪言支持運動的就是手足。後來定義卻日漸收窄,出身、付出多少成為衡量標準。「鬥黃」可以無窮無盡,但這對運動又有什麼得益?希望這是一個團結的時刻,而不是源源不絕且不理性的分化、批鬥,但願我們都不會無形中成為那一個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