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愛與責任
記者| 李承璋 「人都癲」是數月以來不絕於耳的申訴。明明是大好時光,學生卻苦困家中,生活枯燥。大家的哀怨遙相呼應時,社會上還有一撮人繃著弦,情緒無處釋放。這段時間甚少人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我作為其中之 …繼續閱讀
記者| 李承璋 「人都癲」是數月以來不絕於耳的申訴。明明是大好時光,學生卻苦困家中,生活枯燥。大家的哀怨遙相呼應時,社會上還有一撮人繃著弦,情緒無處釋放。這段時間甚少人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我作為其中之 …繼續閱讀
記者|楊曉婷 在疫情下完成最後一期《大學線》,過程其實比想像中容易,全線上採訪下,足不出戶便能完成訪問。然而,不能實地採訪亦帶來難題,我只能隔空取得受訪者的信任,望他們願意坦白描述困境。 是次訪問駿洋 …繼續閱讀
記者|李楚倩 雖然我不是運動健將,但從小喜歡觀看大大小小的賽事,運動員競技時的熱情深深吸引著我。因此在選定報道「奧運延遲下的港隊運動員」後,我不禁雀躍了半天! 可惜採訪路總是崎嶇,初期就遇到阻滯,體院 …繼續閱讀
記者| 吳芷榕 在新冠肺炎爆發之際,去報道一則鮮有人關注的疾病,實在是遭時不遇。問朋友知不知道甚麼是退伍軍人症,得到的回答是:「那個不是PTSD(創傷後遺症)嗎?」各個醫療專家、議員忙於處理迫在眉睫的 …繼續閱讀
記者| 陳展熙 這次我們有幸訪問到沈祖堯教授。我們到沈教授威院的辦公室訪問時,「你們不脫口罩嗎?」這是沈教授第一句話,我們都害怕在醫院範圍容易受感染,所以婉拒了他。過了不久,沈教授再問我們:「你們真的 …繼續閱讀
記者| 梁穎欣 採訪內地記者如何受限於不能跨越的紅線,聽受訪者將經歷娓娓道來,雖然已經時過境遷,但她言語中的無力感仍然使聞者痛心。記者每一篇報道盛載的,都是一個個想要說話的人。但一道紅色的高牆將言論空 …繼續閱讀
記者| 李樂宜 年初,反修例運動未息,武漢肺炎爆發,二月中旬擬定報道應屆DSE考生備試困難。那時全港停課,康文設施關閉無疑為考生帶來打擊,局方遲遲未肯公佈考期亦加重了他們的焦慮,是次採訪的兩位考生更要 …繼續閱讀
記者| 張沅汶儘管在是次採訪中並沒有走上示威前線,我卻感受到記者職責的艱苦,因為打從交稿單一刻便是夢魘的開端。 回想初定「角度」時已感到十分吃力。 本以為只要有關反修例運動的題目便「實食冇黐牙」,但所 …繼續閱讀
記者|梁安琪 一月中旬時,我與編輯開始尋找經歷校園衝突後出現情緒困擾的示威者。我原以為不出數天就會有示威者應約,後來卻發現示威者都因不願再憶述衝突場面而拒絕訪問。雖然被拒,但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始終中 …繼續閱讀
記者|何綺綾擬定內地生因反修例風波轉學的題材後,我深深體會到每個訪問機會都得來不易——不少內地生基於安全理由,婉拒了訪問請求。即使已經離開了香港,他們也害怕披露身分後會受到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惡意抨擊。 …繼續閱讀
記者|何泳薇構思稿題時,一道問題纏繞我:「甚麼是文化?甚麼是藝術?」相信對很多人來說,文化是抽象的,藝術是遙不可及的。 最終我們選了抗爭音樂作題。訪問中提到本地樂壇在社運下的發展前景,三個受訪組合不約 …繼續閱讀
© COPYRIGHT 2016 — 大學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