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希望的哲學
記者| 馮芷欣 哲學看似高深,它總會與「離地」這標籤一同出現。在我印象中,哲學人是生人勿近的,彷彿很難與他們溝通,但楊俊賢(鹽叔)給我的印象卻完全不同。名字與「嚴肅」有相同讀音,但他一點都不嚴肅,反而 …繼續閱讀
記者| 馮芷欣 哲學看似高深,它總會與「離地」這標籤一同出現。在我印象中,哲學人是生人勿近的,彷彿很難與他們溝通,但楊俊賢(鹽叔)給我的印象卻完全不同。名字與「嚴肅」有相同讀音,但他一點都不嚴肅,反而 …繼續閱讀
記者| 丁心怡 疫情來襲,各行各業受到沉重打擊,而航空業更進入寒冬期。對於港龍航空的員工而言,他們曾預想過凍薪或減薪,但從沒想過一夜過後,整間公司不復存在。港龍屹立香港 35 年, …繼續閱讀
記者|蔣瑩 採訪之前,腦海中不免會先想像一下受訪者的形象,他們大部分都是中學生或者剛剛中學畢業,也就像兩三年前的自己,當時的自己在做什麼呢?大概就是每天與同學打打鬧鬧,唯一煩惱就是眼前的文憑試。回想起 …繼續閱讀
記者|施嘉怡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一年,看著新聞報道上感染和死亡個案數字急速地跳動,我們心中一凜,轉眼卻將這些人忘掉。在疫情的陰霾下,人們也許早已習慣每天有人因染疫而離去。反之,對肺炎死者家屬而言, …繼續閱讀
記者|林詩雅 小學教師被除牌,教育界迎來寒冬,《教育條例》無法保障教師專業自主,大家憂心忡忡,而在10月的第二個星期,我臨時轉題,改做關於香港《教育條例》前世今生的報道,心情非常忐忑。距離截稿日只剩下 …繼續閱讀
記者|鄭朗熙 訪問之前,我對王婆婆的認識不深,只知道她經常在香港示威現場出現,並在去年回深圳期間被內地拘留,直至今年10月才能回港。得悉她在我交稿前一周才離開隔離營,採訪時間緊迫,我一度擔心無法如期 …繼續閱讀
記者|伍銘熙 找case是需要運氣的。刷盡人情牌找到願意受訪的,又要奢望初相識的陌生人向你坦露心扉。但找到值得報道的故事時,的確會感受到一絲成功感。 時代很壞,剛好到了要計劃將來的年紀,難免會思考移民 …繼續閱讀
記者|林踔賢 疫情來襲,中港封關,我和編輯都無法到內地親身體驗健康碼的運作,唯有大海撈針,到微博、知乎等網站,尋找合適的受訪者,但過程一波三折,杳無回音之餘,我更試過被微博用戶攻擊。知道我是香港學生時 …繼續閱讀
記者|蔡詠愉 採訪初期,我們去了荃灣路德圍—一個外傭聚集的熱點。外傭們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有的在閒話家常,有的在睡覺憩息,有的在享受家鄉美食,她們都自得其樂,形成自己的小社區,我站立在她們中間,像是不小 …繼續閱讀
記者|羅芷晴 轉題、殺題,大概是每個《大學線》記者都害怕的事。沒想到這次轉題目的經歷,卻為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了反思的機會。 原本負責房屋專題的我,開始時挺順利,但踏入第二周,採訪方向開始模糊,對題 …繼續閱讀
記者| 楊文敏 在構思稿題時,我毫不猶疑選擇了立法會選舉,因為這關係到香港的未來,是「攬炒」還是廿三條的通過,都視乎今次民主派能否過半。報道需要訪問政界人士,包括協調的策劃人、政壇老將,還是政壇新秀。 …繼續閱讀
© COPYRIGHT 2016 — 大學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