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當年的風光 今日的絕望
記者|吳蓁 我一直都感到絕望:聽著面前那個滿臉皺紋的民主派老將訴說當年,民主黨前主席李永達一畢業便開始從政,奉獻半生爭取一個今日已無可能實現的目標⋯⋯民主派中人用了30多年爭取民主選舉,但原來中央一個 …繼續閱讀
記者|吳蓁 我一直都感到絕望:聽著面前那個滿臉皺紋的民主派老將訴說當年,民主黨前主席李永達一畢業便開始從政,奉獻半生爭取一個今日已無可能實現的目標⋯⋯民主派中人用了30多年爭取民主選舉,但原來中央一個 …繼續閱讀
記者|陳曉綺 移民是個很貼身的議題,自己和身邊的大學朋友或多或少都想過離開香港。不過從前想移民,大多只有粗略的念頭,和問卷接觸到的多數受訪者一樣:想過,但未有計劃。這次訪問的兩位受訪者,一人要走,一人 …繼續閱讀
記者|曾穎怡 究竟我應該寫富人情味的故事,還是嚴肅的故事呢?在定稿題前,我一直反覆思量:正值社會動盪之際,有什麼值得記下的「當年」與「今日」?苦苦掙扎一番後,最終決定寫關於大專學生會的故事。找個案、約 …繼續閱讀
記者|陳慤 中學校園本應是個自由的空間,老師和同學都可以放心在此互相分享,共同成長。但這幾次訪問後,我才驚覺現時的校園充滿着「擔憂」和「恐懼」。早在找受訪者時,已有幾位校長和老師因擔心內容敏感而婉拒受 …繼續閱讀
記者|羅寶晴 決定做有關公務員宣誓的報道時,心底充滿不安,因那時正是2月份的宣誓前夕,我擔心難以找到願意分享故事的公務員,畢竟他們正處於宣誓風波的風眼中。 好不容易,靠著朋友圈子,接觸了數個在不同部門 …繼續閱讀
記者|鄺浩然 負責「當年今日」一欄,原先只是想趁移民潮回看居英權計劃,訪問計劃的受益者,講述它們的個人經歷。後來見社會上忽然掀起「禁止雙重國籍」的討論,才決定以較宏觀的角度重溫居英權計劃的發展脈絡、中 …繼續閱讀
記者|陳紀宜 要令報道變得完整,記者必須透過問問題,以明瞭受訪者的想法。然而,是次報道以在囚支援作主題,採訪時難免會觸及受訪者一些較沉重的經歷,例如釋囚、支援者的過去。猶記得與一位受訪者訪談時,我和搭 …繼續閱讀
記者|張翠珩 「現在的人都甚少把他們的情緒宣之於口」。許麗明在訪問中談及自己處理壓力的方法時,也為現時社會面對精神健康的態度慨嘆。聞言,我的心底也不禁一沉——在這個紛亂的時代下,我們大概都忘記要好好處 …繼續閱讀
記者|陳衍諾 素來深信,新聞人的悲歌,是某天成為新聞的主角,近年卻很諷刺地,他們一個個都變成主角。到底是誰人的恐懼,要急不及待將他們「一針拔起」?猶記得「有線大地震」那天,一打開手機,連續彈出多篇相關 …繼續閱讀
記者| 黎嘉琪 從歷史可見,當一個政權想要鞏固地位,控制人民思想是慣用手段。出版肩負傳播思想知識的重任,在政治敏感的時代下,難免會成為被打壓的對象。於是,抱著想了解《國安法》下香港出版界的情 …繼續閱讀
記者|趙泓達 當我以為香港媒體已染得不能再紅,新聞自由已變得不能再窄,往內地一窺,才知低處未算低。多得編輯熟知內地校園媒體,否則我打死也想不到,在新聞自由如此惡劣的國度,竟有學生記者仍然堅持報道真相。 …繼續閱讀
© COPYRIGHT 2016 — 大學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