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新聞

 

 選擇關心

  文:無記新聞記者陳嘉銘

 

 

 中立的不可能

 

一件「事件」發生之後,如果不透過轉述,是不能呈現「事件」。在轉述期間,轉述者無疑會加入自己的偏見及觀點。然而當轉述者壟斷了資訊發佈途徑,「事件」的詮釋權同時受壟斷。「事件」發生後,媒體透過取材、措辭、報導篇幅、先後次序等去呈現「事件」,而接收者皆可看到製作人背後的立場。

 

「事件」發生之後,媒體報導與否已代表該媒體的立場。當年零三年七一大遊行《大公報》於翌日沒有作任何報導,《大公報》刻意逃避下價值判斷,但遊行作為缺席的在場者已為《大公報》定了立場。所以無論媒體報或不報一件「事件」,都代表該媒體的價值判斷和立場。

 

無線新聞 壟斷驚人

 

無線得壟斷之利,在製作新聞時沒有民意的考慮。在接收資訊的過程,與製作人比較,觀眾無疑會處於一個相對被動的狀態。警覺性不高的觀眾恐怕會照單全收其意識形態。現時不少報導都讓觀眾以為國家機器是為「大眾」維持秩序,但這個秩序其實只惠及少數人。就讓我們回首看無線如何報導零五年反世貿示威,報導的方式看似「中立」,卻藏著一個向政府靠攏的立場。

 

無線新聞 扮晒好人

 

開首,「行政長官曾蔭權,下午為防暴警察打氣,讚揚警方表現克制,重申會依法處理被捕人士」之後是一段來自政府新聞處的片段。旁白繼續描述:「曾蔭權下午到灣仔探訪防暴警察,同負責世貿保安的副處長鄧竟成在場。曾蔭權表示港人普遍同情反世貿人士的苦況,但和平遊行變成騷亂,他感到好遺憾。(反世貿人士)使整個灣仔區交通癱瘓,破壞公物,更利用在場鐵馬作為武器,這是不可忍受的。」之後是曾蔭權的一番講話「我們支持自由、愛護自由,但我們不會容忍暴力。」再來一段旁白「他認為警方已採取最低限度的武力,表現克制。」……四分二十六秒的報導,尾段用了約三十秒的篇幅去播放民間監察世貿聯盟主席的記者會講話。最後無線的旁白又再出現作結:「不過,昨日我們拍攝到反世貿的南韓示威者拉倒示威區的鐵欄,又拆去橘棚架, 以竹枝作武器,並用鐵欄推撞警方。」


報導中無線新聞的確同時出現政府及示威者的報導,以為各打五十大板就叫「中立」。首先輯錄政府新聞處的片段已經有問題,用曾蔭權跟警察握手,製造一個親民的形象,一開始用這麼大的篇幅報導政府的「友善」行動,對官方的措辭完全不敏感。字裡行間,製作人毫無質疑地假設了政府的權威,亦排除了警方武力不受監控的可能,令觀眾對無線之後對警方神聖形象的鋪陳毫無戒心。無線的立場在結尾的旁白更原形畢露,將示威者形容成暴民。警察的暴力場面從沒出現,報導將警察所用的暴力完全遮蓋。

 

報導中缺席的豈只是警察的暴力場面,還有示威者的訪問。示威者訪問的缺乏更令觀眾真的以為示威者的抗爭毫無理由。自南韓加入世貿後,南韓就取消對本國的農民進行補貼,但不少有軍士力量的世貿成員國都用其他法律途徑進行補貼。南韓農民的稻米的價格根本無法與進口米競爭,他們只好放棄以耕作維生。如果用無線報導的報導手法,就不能令觀眾明白示威者的激進行為的原因。激進行為背後不是南韓農民賺多賺少的問題,而是生或死的問題。

 

無線新聞 沒有責任

 

正如文首所言,偏見及觀點是無可避免,所以我們不能只限於剖析「事件」被呈現後的內容,更應剖析畫面背後的制度,對制度的幫兇提出疑問。他們報導時所帶的是根本是一副當權者的有色眼鏡,在現存制度下受壓迫的群眾的訴求他們卻輕輕帶過。一個理想的媒體應該是監察政府,而不是為國家機器做宣傳,背棄作為監察政府的工具。

 

CCTVB正式於香港首播。

 

無記新聞記者陳嘉銘報導

 

資料來源http://www.youtube.com/
watch?v=kJOqdWISfFo (2005-12-18)無線新聞-維園反世貿
集會逾千人參與(2)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