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之意被扭曲 樹仁遭環團拒訪 社會, 11年3月號 文:法吾德 本港環保團體環保觸覺上月發出聲明,稱該組織不會再接受樹仁大學新聞系學生的訪問。此舉令大專的新聞學系大感詫異,並反指環保觸覺要作有償訪問不妥當。2010年底,樹仁新聞系的學生欲邀約環保觸覺作有關屯門區興建焚化爐的專訪,組織要求學生先答應去做一次性不少於三小時的服務,才會接受採訪。學生認為有問題,遂向學系的教授求助,雙方各執一詞。樹大新聞系出版的《仁聞報》就事件詳細報導。[1] 交換得來真實資料也無不可 新聞系、記協、傳媒普遍指環保觸覺要採訪者為其服務來交換訪問的機會極不妥當,若採訪者接受這種交換是違反新聞道德,會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實際操作上,業界某些獨家爆料是透過交換條件而得到,這種事自然不會說出口。那些條件可以是賣人際關係,可以是提供一個宣傳位置,當然也可能會涉及金錢。傳媒行業裡存在著激烈競爭,為求增加銷量,爭相挖掘獨家資料,望讀者青睞。同時,資料提供者沒責任向記者交待全部,導致爆堅料有價。我們要質疑這些獨家報導的真實性嗎?不一定,因為獨家報導也可以是一些實際有發生過的事件,如名人的私人宴會不希望太多人騷擾,只希望一間傳媒做採訪。哪一間傳媒「中標」,除了看彩數,還要靠一些關係。這做法即使牽涉交換性質,真確性也不會有大問題。 反觀另外的情況,若記者會向受訪者提供利益,受訪者可能因而誇大事情;記者收取受訪者利益,直接利益或廣告收益,做出來的報導便會傾向滿足受訪者。是次樹仁和環保觸覺的爭拗都非以上兩種情況,因為記者服務環保觸覺,環保觸覺也不會特地誇大他們組織的工作,所以擔心報導失實是不必要的。 了解採訪對象亦是學習採訪的一部分 樹仁新聞系教授梁天偉接受蘋果日報電話訪問時,表示組織可以拒絕訪問,又直言學生是在學採訪,並非學環保的工作知識。「學採訪不學環保」的思路並不正確,此種心態是在把採訪對象置放於射燈照到的地方以外。要做一個好的採訪,對受訪者的認識十分重要,不然訪問的內容只會流於空洞表面,受訪者也會感到不被尊重。若訪問的對象是一個團體,對其的理念和工作有一定的概念是同樣有必要,而且相關資料通常都是公開而且容易取得。訪問環保團體而不打算去認識環保工作的操作是荒謬的,難道採訪就是把受訪者所說的一字一句原文抄錄到報導中?作為記者和編輯不用去理解消化那些訪問得來的資料?的確採訪的對象眾多,要深入認識每一個範圍裡的運作未必可能達到,但了解相關知識是學習採訪的一部分。 多做一些服務,會學到更多 當然,有人會質疑為環保觸覺服務對認識環保工作有多大的得著。據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說,那些服務不是什麼艱鉅的工作,除了一般資料輸入,還有街頭宣傳或拍短片等。這類工作不會完全跟環保團體理念無關,而且服務期間,可以與其他職員作一些直接交流,更勝靜靜坐在梳化上對談。從環保組織的角度出發,讓更多的人參與環保相關的工作比提供資料給記者去報導會更有用,畢竟要改變社會,人的參與是必須。作為記者希望令報導內容豐富和充實,吸引讀者,直接參與其中會是一個可行且不錯的方法。記者自己願意去求知,肯去參與服務,是很值得鼓勵的。 學生不願去做服務換採訪而出動新聞道德去捍衛,實在多餘,根本不是那回事。只要能保持事實的真確性,使用合理的交換手法取得資料是可以的。如今樹仁和環保觸覺進入如此窘境,既是兩敗俱傷,又是好笑非常。 [1] 「義工換訪問」被批 環保觸覺發惡拒樹仁採訪 http://stu.hksyu.edu/~shuo/web/2011/02/01/14325 分享至: 2 Responses 雷子健 2011 年 3 月 14 日 中大學生報何必標奇立異? 每個行業皆有其道德規範(Code of Ethics),新聞行業亦如是。中大學生報雖非新聞從業者,但相信也不會質疑這點。而其中之首,乃無償採訪。閣下質疑有償採訪未必影響報道真實性,然而對專業新聞工作者來說,道德乃原則問題,絕對是「那回事」。而有償採訪如何影響報道真實性,陳健康事件已是活生生的例子。 新聞媒體講求公信力 閣下提出論點「交換得來真實資料無不可」絕不妥當。新聞故然求真,然而所謂「獨家料」是否閣下所講,是買賣交易而來?閣下提到「賣人際關係」,其中的「賣」,顯然是偷換概念下的邏輯謬誤。「人際關係」如何買賣,如何交換?所謂「賣人情」不過俗語。實際上,是跟受訪者的互信關係。新聞媒體講求公信力-媒體公正持平,自然有人相信,讀者信,受訪者也信。受訪者絕對有權接受或拒絕採訪,而受訪者選擇接受誰採訪,把資料供給誰,就當然要看他信任誰了。人情,說穿了是受訪者對媒體,或是某一個記者、新聞工作者的信任,而絕非閣下提出的「交換」。閣下未了解新聞從可而來,就一竹篙打一條船,把獨家新聞都當成人情帳。其實所謂獨家,乃調查報道居多。調查報道乃一大學問,在此不作詳述。 做服務等於了解採訪對象? 閣下提出「做服務可以了解採訪對象」,同時提出工作只是「一般資料輸入,還有街頭宣傳或拍短片等」,甚為自相矛盾。況且閣下亦混水漠魚,將做服務的原因,由「環保團體要求」,扭曲為「了解採訪對象」。可知道,採訪是有目的,希望找出答案。記者故然要了解新聞問題癥結所在,包括問題的持分者、他們的角色、政策的詳情等,但環保團體要求的「做服務」絕非了解新聞問題的癥結所在的法門。 學生報應多了解新聞行業 閣下更提倡新聞工作者應參與活動,作更豐富的報導。雖知道不少學生報人士也有參加社會運動,不過新聞報道跟閣下寫寫意見、作作評論大有分別。 新聞確非百分百中立,正如文匯大公和蘋果日報各有不同立場,但新聞的核心價值,正是舖陳事實。新聞工作者盡可能以旁觀者角色,了解各個持分者意見。抱打不平的同時,也要給予不同持分者解釋的機會。正如新聞報道菜園村,也務必向政府一方詢問。社會上的讀者如何解讀,怎樣看這些事實,誰對誰錯,自有公論。而這正正是新聞存在的價值。 閣下寫一篇評論,大反主流意見。沒錯,社會的確需要不同聲音。但閣下未曾了解新聞行業性質,就大唱反調,質疑新聞專業,自然變成標奇立異。我建議本文作者,多做做功課,才加以評論。當然,我不會要求閣下為新聞與傳播學院院會做三個小時服務,但閣下對新聞行業有興趣或是有意見,歡迎閣下旁聽一下我們學院的科目,誠意推介《COMM2110中文新聞採訪寫作》,讓閣下了解甚麼是真正採訪;與及《COMM2420新聞道德與媒介評述》,讓閣下明白何謂新聞道德。 新聞與傳播學四年級 雷子健 回覆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7 = 十六
雷子健 2011 年 3 月 14 日 中大學生報何必標奇立異? 每個行業皆有其道德規範(Code of Ethics),新聞行業亦如是。中大學生報雖非新聞從業者,但相信也不會質疑這點。而其中之首,乃無償採訪。閣下質疑有償採訪未必影響報道真實性,然而對專業新聞工作者來說,道德乃原則問題,絕對是「那回事」。而有償採訪如何影響報道真實性,陳健康事件已是活生生的例子。 新聞媒體講求公信力 閣下提出論點「交換得來真實資料無不可」絕不妥當。新聞故然求真,然而所謂「獨家料」是否閣下所講,是買賣交易而來?閣下提到「賣人際關係」,其中的「賣」,顯然是偷換概念下的邏輯謬誤。「人際關係」如何買賣,如何交換?所謂「賣人情」不過俗語。實際上,是跟受訪者的互信關係。新聞媒體講求公信力-媒體公正持平,自然有人相信,讀者信,受訪者也信。受訪者絕對有權接受或拒絕採訪,而受訪者選擇接受誰採訪,把資料供給誰,就當然要看他信任誰了。人情,說穿了是受訪者對媒體,或是某一個記者、新聞工作者的信任,而絕非閣下提出的「交換」。閣下未了解新聞從可而來,就一竹篙打一條船,把獨家新聞都當成人情帳。其實所謂獨家,乃調查報道居多。調查報道乃一大學問,在此不作詳述。 做服務等於了解採訪對象? 閣下提出「做服務可以了解採訪對象」,同時提出工作只是「一般資料輸入,還有街頭宣傳或拍短片等」,甚為自相矛盾。況且閣下亦混水漠魚,將做服務的原因,由「環保團體要求」,扭曲為「了解採訪對象」。可知道,採訪是有目的,希望找出答案。記者故然要了解新聞問題癥結所在,包括問題的持分者、他們的角色、政策的詳情等,但環保團體要求的「做服務」絕非了解新聞問題的癥結所在的法門。 學生報應多了解新聞行業 閣下更提倡新聞工作者應參與活動,作更豐富的報導。雖知道不少學生報人士也有參加社會運動,不過新聞報道跟閣下寫寫意見、作作評論大有分別。 新聞確非百分百中立,正如文匯大公和蘋果日報各有不同立場,但新聞的核心價值,正是舖陳事實。新聞工作者盡可能以旁觀者角色,了解各個持分者意見。抱打不平的同時,也要給予不同持分者解釋的機會。正如新聞報道菜園村,也務必向政府一方詢問。社會上的讀者如何解讀,怎樣看這些事實,誰對誰錯,自有公論。而這正正是新聞存在的價值。 閣下寫一篇評論,大反主流意見。沒錯,社會的確需要不同聲音。但閣下未曾了解新聞行業性質,就大唱反調,質疑新聞專業,自然變成標奇立異。我建議本文作者,多做做功課,才加以評論。當然,我不會要求閣下為新聞與傳播學院院會做三個小時服務,但閣下對新聞行業有興趣或是有意見,歡迎閣下旁聽一下我們學院的科目,誠意推介《COMM2110中文新聞採訪寫作》,讓閣下了解甚麼是真正採訪;與及《COMM2420新聞道德與媒介評述》,讓閣下明白何謂新聞道德。 新聞與傳播學四年級 雷子健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