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17青春遁走》,以後……還有…… 文藝, 07年3月號 文藝 《17青春遁走》,以後……還有…… 文:謙 廿二年華才第一次看《17青春遁走》,驚覺22年華老去矣。之前看過古谷實的其他作品,從玩味重的《去吧!稻中兵團》與《廢柴同盟》,到《庸才》,赤裸裸直接面對現實生活的沉鬱以後,是另一套較重「現實生活感」的一套青春漫畫。「現實生活感」很大程度是建基於把讀者帶到「大眾回憶現場」,去製造一種「同感」,也使人對自己的青春作回味反思。這就是一條非常簡單直接,不少電影、漫畫皆採用的基本「青春方程式」。此漫畫用了不少現代城市人在青春期共同面對的事和物作主線,如象徵速度與自由的電單車,孤癖的主角與其友伴的習慣,興趣及性格特徵,夢想與現實的對比,追求另一半,性與愛,一對一的戀愛以外的新刺激,金錢,與黑社會接觸,學業到工作的轉折期,個人慾望,到成為「大人」後的人生意義問題。對於讀者的我來說,除了黑社會的一環(其實我們的政府與警察就像黑社會)未直接觸及過,以上提出的事與物皆是非常中point的。嗚……我被這種「代入感」征服了嗎?哈哈。 作品的日語原名「SIGATERA」的意思是,是一種常見於深海的食物毒素。英文「17 fuga of youth」的fuga則是易逝無常的意思。筆者則認為日語名稱較貼近漫畫的主題,主角對青春的問題的過程發展就像慢性中毒的過程,似是如意,卻與「本我」充滿拉扯;在常人眼中似是春風得意,但更似是被社會規範所侵蝕,更恐怖的是人把這些規範內化了,成為他的人生價值。成長就如踏上生老病死般不能回頭的路。成長的意義,在這套漫畫的結局中留下了一個未完的問號。 故事主線以17歲的荻野的生活出發,記錄他在學校被欺負,學電單車,尋夢,遇上戀愛對象的成長過程中,思想的轉變與選擇的苦惱過程。荻野是一個愛思考的男孩,內向,不斷的質疑自己腦海裡的選擇與眼前的現實。由可憐的弱者剎那間變成童話般的王子,擁有近乎完美的女朋友(內外兼備),靚車,朋友,不再被欺負。似是得到自由了,卻有更多徬徨的思緒。一個看似平淡的故事,漫畫只有黑白兩色,但你看出來是灰色還是彩色,便要看你自己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取向。把平淡的生活細節,多加一點思考,《17青春遁走》最起碼能給予讀者的空間感,同時也可以讓讀者有窒息的感覺。還記得早兩個禮拜前聽了北大教授戴錦華老師講中國文學與電影的一課,她被問及黨與自由的問題時,道出其對自由的看法:自由的概念是建基於制度的限制,沒有了限制,不等於有自由;在框限內找尋並爭取自由,更貼近自由的意義。這裡仿佛要進入政治哲學中,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的討論。本人才疏學淺,仍需努力拜讀各方著作。學習離開文本,回歸現實是一個更重要去思考的課題。如何從了解到離開古谷實的漫畫世界,如何從那虛無與絕望的場境轉向思考現實生活問題?死亡和慢性中毒是人生結局,過程還有漫長的路和變數。意義是由人創造的,質疑甚至否定一切意義以後,是否甚麼也沒有了?以後,還有。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9 × = 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