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完全記住過去發生的一點一滴。歷史的不完全是一種遺憾, 但無數人們集合起來訴着獨有而難忘的片段時,當中的碎片正逐步成一幅完整的真相,而真相帶領我們接近真正的歷史全貌,儘管最 後找到的可能是半真半假的「記憶」,真誠地找尋每個人在時代的經 歷,便是對過往人們最基本的關懷。「記憶」不盡真實,卻極之真

然而有些歷史卻可能被有心人所曲。「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 則為枳」這句古語可以比作人格,也可以比作記憶。八九民運在世界 各方有着不同的展述,而在資訊封閉的國家中,人們或許無法得知事 實的全貌,甚至接收截然不同的「真相」,但當他們走出圍牆時,又 會怎樣看待牆外的現實? ( 見《六四在何方——地生對談》)

記住了真確的片段後,便需要把它承傳下去,否則便會被遺忘。傳承 記憶不但需要清晰的腦袋,也需要一個廣大而具集體回憶的場所。 八九民運的歷史記憶有賴各界組織恆常提供地方和舉活動,才能讓 後人得知。然而當政治局勢越趨緊張,繼續弘揚先人遺志的志士卻可 能被清洗,屆時,我們便再也找不到那些曾經在腦海裏回盪的寶貴記 憶。如果有一天,支聯會不復存在,在六月四日,我們又能去? ( 見《那夜凌晨,支聯會收皮了》)

記憶是感性的,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保存記憶,繼而從各自的 觀點中找到新角度,使同一段的歷史,有着不一樣的感情色彩。 有些人以中國人的身分記着八九,一些人則以香港人角度思考, 記憶對於兩者的意義或許有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為過去 灑下記憶的種子。( 見《六四之於本土的意義 與本土年輕人的對 談 –––– 專訪袁德智》)

最後,我們表達記憶的媒介不只有熱淚盈的口述故事、唯妙唯肖 的雕塑畫像,更有滿載深刻情感的詩。此種敘述充滿着神秘又引 人深思的藝術價,使每個人心中都能為藝術品賦予專屬自己的意 義,所以反過來,我們也能從不同的翻譯中解讀出他人對同一 事物的態度。在外國人眼中,八九民運又是怎樣的一首詩? ( 見 《On a Translated, Banned June-fourth Poem》)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