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

人口過多,本來就是一個負面的用語。過多,即是說人口多出了正常水平,隨之產生的是一連串問題:糧食不足、失業、資源不足、污染……

不過,常識從不告訴我們,潛伏在口號性的「人口過多」的背後,其實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所產生的財富不平均。所謂人口過多從來都是一個幌子,真真正正製造諸多問題的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真正的敵人是資本主義才對。

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資本集中化

歷史上,資本主義並不是靜態的。由工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已經經歷無數次演變的過程,其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現象便是壟斷。

壟斷的出現可以很簡單地理解。無數的小企業互相競爭,勝利者贏得市場,失敗者則倒閉破產,又或者被其他企業所收購。然後勝利者的資本就越滾越大,成為了一間又一間的大型企業。最終,市場上只剩下幾間龐大的企業,它們擁有的資本足以壟斷整個行業,甚至主宰整個經濟體系。

事實上,由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資本在國家之內的集中化的過程加快了。原因很複雜,我無法在此詳細表述。簡單地說,一間企業為了最大利潤,它必須減低生產成本,以及提升勞工的生產力以生產更多商品;從此出發,越高科技水平以及越大規模的企業將能夠淘汰其他競爭者。因此,大企業將會不斷增加其規模及改良科技,然後淘汰更多更多小型企業,最後在各行各業,甚至跨行業都只剩下幾間龐大企業。

以上都是極之抽象的說法,問題是資本集中化的過程會產生甚麼問題?而這又與所謂人口過多有甚麼關係?以下我嘗試落實到具體的農業生產上說明。選擇農業是因為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要是食物不夠分的話,我們都完蛋了。

資本主義的惡果──以農業為例

美國是世界上糧食產量最大的國家,而世界糧食生產亦被美國控制了半個多世紀。在此我先簡述二次大戰後美國在農業方面的資本集中化過程。

在美國,食品公司的擴張通常有兩種策略:一,水平擴展,透過合併、擴大生產規模等等增加自身在同一產業上的實力。第二則是垂直擴展,以業務擴展至不同類近的行業加強其整體的經濟實力。譬如說,ConAgra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本是美國最大的農業化學品分配商,而它在1990年進入了種子業務。結果,從農業原材料直至零售部份都被ConAgra牢牢掌握,至今它己經是美國第二大,及全球第四大食品公司。

總體來說,30年代的美國有700萬農夫,直至90年代中只剩下180萬。現今,佔6%的12萬間最大的農場的產出是整體60%。再多一點細節,自從80年以來,美國活雞、活豬及牛奶農夫每年均以4至4.5%下降。整個壟斷化的趨度很明顯。

如果各位看倌有看過美國文學經典《憤怒的葡萄》,都會知道這個壟斷化的過程會產生多大的惡果:把土生土長的農民趕出農地,因為土地已經被大公司收購;囤積大量土地,浪費土地生產作物的能力……可是這並非本文焦點,因此並不詳述。

這是為甚麼呢?因為平常聽見最多的糧食問題都在第三世界國家裡發生,而人口過多又與糧食不足有緊密關係,那麼我以上所說的一切與第三世界有關嗎?當然,這就要接著解釋一個常見的詞彙:全球化。

剝削第三世界國家的全球化

20世紀末至今,一個比較新穎的現象產生了:全球化。

關於現在是否步入全球化年代的爭議簡直是沒完沒了,我不必在此贅述。可是我們亦輕易觀察到一個現象:國內資本向外地擴展的速度加快了許多,而美國的大資本以及與之勾結的美國政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者。

美國大資本及政府均透過一些跨國貿易組織實現向外擴展。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它常常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要求別國打開國內市場,但骨子裡就只有偏幫美國的大資本家。為甚麼呢?因為我們知道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是不可能有「平等貿易」產生的,譬如說,每年美國數以百億的的農業補貼都落到大財團的手裡,而這些農業補貼本來就是幫助美國農產物傾銷全世界的手段,受害最深的便是第三世界國家,從1955-60年間第三世界的糧食出口量相對糧食進口量來說是50%,直至1980年已經變成80%,而此比例仍然持續惡化。

我們常常說糧食不足產生的飢餓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於以上大資本的操作。一,跨國資本透過國際貿易協定,大幅收購貧國土地,把農民趕到城市。結果以往不少以非市場取得食物的途徑都消失了,本土糧食供應更加不穩定,飢餓便更容易產生了。

二,被趕到城市的農民成為新一輪的無產階級,同樣地受到城市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在中國,我們可以輕易見到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賺著最薄弱的薪金;在巴西、印度等國,我們更能見到大城市裡貧民窟遍地開花,很多時候這些貧民就是連有沒有飽飯吃都成問題的一群。

三,大資本控制當地農業市場,摧毀國內農業生產。一如上述世界貿易組織的的策略,它要求貧國開放市場,而引入的就是美國的大型食品公司。結果,貧國的農業市場受到操縱,自身農業生產被破壞,這當然絕不有利貧國自己的農業發展。

我們見到,現今糧食一方面成為了跨國大資本盈利的手段,另一方面更是國家之間的政治角力──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有權力。當然,這個權力與資本的運作密不可分。

我們常聽說歐美國家「援助」第三世界,提供糧食援助予這些糧食不足的國家。但是,我們只要追問為甚麼這些國家的糧食生產仍然不足的話,問題就會帶領我們回到資本主義的運作結構。

使企業以至國家都造成此般罪惡的原因並不是它們太過貪婪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整個利潤導向的經濟結構──它們必須要這樣做,否則它們根本生存不了。因此,回到原初的糧食問題,根本不是人類沒有能力生產那麼多的糧食,而是在資本主義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無計可施。擁有龐大資本的大財團並不會無私地幫助第三世界的貧民,它們要賺錢!舉例來說,世貿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便是保護發達國家的專利權之舉,憑著檢察外國生產者違法使用科技專利,歐美國內的大財團便能保障自身的科技優勢,而窮國根本沒有資金去購買此等專利,這亦是窮國為甚麼科技會落後的原因。

從來,我們幻想的解決辦法就只有控制人口、促進經濟增長、增加糧食供應諸如此類。我們很少將辦法放諸於整個資本主義的脈絡裡考察,我們也很少去想像一個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使我們人類可以過著更美好的生活。

真正使我們無法忍受的並不是「人口過多」,而是憑藉今天人類的科技及龐大的生產力,我們本來就不需要面對飢荒、貧窮,我們以及地球本來就足夠養活整整七十億人。問題正在於,我們有能力,但我們沒有實現過這種能力。

如今要設想一個完全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固然是難過登天,但我們亦可以在此設想幾條原則:一,去除大財團主宰糧食生產的局面;二,以民主參與方式決定糧食應如何進行生產。

這樣提出抽象的原則固然是很模糊的,可是若我們認同以上原則,那麼我們會發現除了推翻資本主義以外,根本沒有可能成就以上原則。至於我們要如何推翻資本主義?不妨先想想如何將世上各種各樣的抗爭連結到反資本主義的聲音吧。

分享至:

One Respon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