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生活習慣 個人衛生篇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推廣主任 阮淑君小姐
 
出版日期:2003年7月
 
  傳染病是由於致病的微生物傳入人體內不斷生長及蔓延,以致我們的健康受到威脅。其實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致病的微生物無處不在,雖然看不見,但其影響力卻常活現眼前。這次SARS事件更顯明了那些只能透過電子顯微鏡才能找到的致病微生物之威力。然而,要抵禦由它們引起的傳染病亦不是絕無方法的。除了接受免疫接種外,我們還可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保持個人衛生。
  讓我們先談談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人體建立自然抵抗力的重要條件,因為當我們在疲倦、壓力及營養不良等狀態下,抵抗力就自然減低,而受傳染病感染的機會亦會相應地提高。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指起、居、飲、食、工作及學習等方面的良好配合,這包括以下五「式」:
  適飲適食 (Eating):
  留心選擇有益的食物,實踐個均衡飲食和定時進食的原則。
 

適當休息 (Rest):

  長時間工作、運動或讀書之後,身體會產生疲倦感覺,這時你需要適當的休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更有助減壓以及保持抵抗力。每個人可能有不同休息的方式,而睡覺可使人獲得最徹底的休息;然而睡眠的「質」對休息的果效比其「量」更為重要,因此我們須要留意休息的環境和心情,盡量樂在休息中。
  悉心安排 (Arrangement):
  除了注意飲食及運動外,日常生活節奏也是重要的一環,妥善安排工作、學習、康樂文娛及社交等活動,便能使生活調適得宜,壓力自然減低,而身體扺抗力也會保持一定程度,感染傳染病的機會也相應減少。
 

悉心關懷 (Social Relationship):

 

向家人、朋友及週遭的人給予關懷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源;這根源不單叫我們身心舒暢,壓力得以舒緩,也能維持我們對傳染病的抵抗力。悉心關懷身邊的人與責任感結合起來,就能達致「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責任。

 

適量運動 (Exercise):

  每天做最少三十分鐘適合年齡和身份的運動,並持之以恆,便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健康。讓運動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使生活運動化。
  以上五「式」形成一個英文字ERASE,就是將傳染病「刷去」的意思!
  除此之外,要預防及抵抗傳染病還需要另一重要裝備,就是保持個人衛生,而良好的衛生行為是每個人對自己及社會的責任,與減低傳染病的傳播息息相關。「個人衛生」的意義亦在於此四個字:
  「個」人責任:
  這責任是指日常生活中保持身體及衣物清潔,這包括正確洗手、常洗澡及清洗衣物等;這負責任的行為須要從小學習,從小培養的。
  推己及「人」:
  郊野公園、遊樂場、車站、公廁等都是我們常到的地方,所以我們便要積極地保持這些地方的清潔,使每個人都與可能滋生細菌的垃圾和污物隔絕,這是預防傳染病的良策。「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理他人瓦上霜」的觀念及行為是對抗傳染病的公敵;推己及人、團結一致乃是今天在實踐個人衛生工作上所須要踏出的一步。
  「衛」生資訊:
  追求日新月異的衛生資訊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我們便更能掌握保護自己及社群的方法,例如在什麼情況下戴口罩、清潔家居的方法、怎樣維持U型水渠的衛生等。若我們只滿足於現有的知識,不願更新,恐怕會應付不了身邊不斷變異的致病微生物之攻擊。
  「生」命動力:
  有資訊、有知識、有決心、有立志,卻沒有行動便是空談。戰勝傳染病的關鍵並不在於能否在回答衛生問題上取得一百分,乃在於在實踐衛生習慣上追求一百分,這就是健康生命的動力。若沒有動力實踐衛生習慣,就等於沒有叫那些傳染病與我們保持距離。
  個人衛生是一項自發的行動,與良好生活習慣配合便成為抵抗傳染病的基本條件。讓我們把握這些「裝備」,共同努力對抗身邊的致病微生物。
  相關類別:衛生與保健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