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廣東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5,788億元,連續17年位居全國首位,佔廣東GDP比重達5.79%,而且自2014年以來已連續五年超過5%。讓香港融入大灣區「造大個餅」的構想,的確重燃了不少業內人士和項目投資者的憧憬。
有意到大灣區工作的畢業生,多會想起政府大力推廣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計劃自推出半年來接獲逾1.8萬份申請,提供了2,887個職位,當中集合了許多需要精通藝術軟件和技能的工作,都可成為文創界新手的試煉場。在繪圖及設計的類別中,有較為傳統的平面設計師、製作人員,亦有新興的職位,如用戶體驗(UX)和用戶界面(UI)設計師等。此計劃下的職位不論行業和工種,起薪點不能少於18,000港元,僱傭條件受香港相關法例保障,對於不喜歡一般香港創意行業從業員工作待遇的新入職青年來說,可以藉此計劃被一間較有規模的公司以全職聘用,得到穩定的收入,又可以在工作崗位上探索創意、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練就自己的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粵政府為支持「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願意為參加者額外提供每人每月不超過1,000元人民幣的生活補助,又設立港澳青年熱綫,供畢業生取得就業、生活及情緒的支援。另一方面,浸會大學發布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薪酬及福利調查》顯示,大灣區除肇興以外的八個廣東省城市,預測薪金調整幅度為3.5%至8.8%,當中惠州的調整幅度最大,有8.8%;其次是深圳和廣州省,分別為5.7%及5.6%;而香港僅得1.8%。有大型招聘網站的數據更指出,近年來香港的薪酬調整每況愈下,從2008年的平均8.7%驟降至2021年只得0.4%,當中55%的在職人士被凍結薪金,另有11%被扣減薪金。由此可見以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勢頭,對比幾年後兩地的工資淨差、居住成本和生活質素,畢業生完成「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後可能更想留在大灣區尋找工作機會。
廣東省對保障靈活就業起示範作用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提出「互聯網+」的概念,指出網際網路移動化與廣泛運用,以及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及應用,不少國內專家都認同針對新時代的勞動方式,勞動關係已出現新變化,勞動法應及時修改,以保障自僱型勞動者的權利。在大灣區,《廣東省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辦法》自2021年5月起實施,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即自由職業者)戶籍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門檻,並明確表示在內地靈活就業的港澳台居民,憑居住證或就業登記證明就可自願辦理參保,可從廣東省當前四個繳費工資基數下限中自主選擇,由個人繳納保費,靈活就業人員繳費比例為20%,即最低月繳584元至最高760元人民幣。
國內的社會保險有「早參保、早積累、早受益」的特點,以職工養老保險為例,參保人繳費後即可開始累計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至個人賬戶。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不但與繳費年限和繳費水準成正比,而且會每年調整增加,也不用擔心通貨膨脹或貨幣貶值,因為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個人賬戶養老金,2020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利率是6.04%,已遠高於普遍銀行存款利率;另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和退休時當地社會平均工資和個人指數化平均工資掛勾,因此社保下的養老金投資風險低,又具有一定的抗通脹能力。另外,在一些地區,落戶、購房、購車、積分入學等都有一定的社保累計年限門檻,所以將來完成「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而有志於投身文創產業的港青,面對行內多為兼職、自僱、斜槓族甚至創業的就業前景,留在大灣區更有利於以低廉的保費獲得能比得上全職工作的社會保障。
反觀香港,《僱傭條例》滯後,未能涵蓋自僱人士和零散工,容易衍生「假自僱」個案,或是有僱主鑽「418」連續性合約和強積金條例的漏洞,免除提供醫療、生育、工傷、遣散、退休保障等責任,令「自由工作」成為「不穩定、無保障」的代名詞。自僱人士/自由工作者不屬僱員,勞工處一向沒有備存關於他們的投訴數字;另一方面,勞工處有保存僱員因僱傭權益受損而作出的投訴及引致的檢控等數字,但該等數字並無就僱員的工作時數或受僱期間再作分類,因此無法提供與臨時僱員及兼職僱員有關的分類統計數字。而搜集相關勞工福利和保障的數字亦不屬統計處或積金局的管轄範圍,難以協助政府帶頭推動文創界從業員做好個人的理財、職涯和退休規劃。
港府應急起直追檢討自由工作者保障在「互聯網+」和零工經濟迅速崛起的世代,政府各政策局需齊心協力,整理和分析相應的前瞻性統計數據,評估好本港的人力資源供求和保障現況,更準確地規劃和引領人才培育去適應國內和世界大勢所趨。立法會秘書處於2019年初發表的《選定地方就加強保障獨立工作者的政策檢討》報告,綜合海外多國例子去提出研究「釐清受僱身份的法定條件」、「在勞工法例中新增『獨立工作者』類別」和「為自僱工作者提供更多保障」三大模式,值得政府和業界深入討論。
近年政府提倡將藝術融入STEM教育以培養新一代創意產業人才,支援業界開創和推廣周邊專業服務和新型職位,並借大灣區的東風掀起文創新浪潮,吸引畢業生入行和失業者轉型,初見成效。創意產業不但是本港重要的經濟動力,還是可增強經濟發展的創新能力,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成為亞洲藝術樞紐的能力應無庸置疑。以全球矚目的巴塞爾藝術展為例,每年三月於香港舉行,2019年的香港展會呈獻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共242間優秀國際藝廊,吸引了八萬八千名訪客進場參觀,比三個月前的邁阿密展會的創紀錄人數還多出五千人,成績驕人。訪客中近半來自海外,除了刺激各藝廊的銷售額外,所帶動的參展費、門票、旅遊及酒店等服務業收益無遠弗屆。同年,文化及創意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2%,就業人數則佔總就業人數的5.7%,相較於2018年分別下跌了0.2%及上升了0.1%,反映出本港的文創就業機會雖然正不斷發展,但產業收益還有待市場認可。因此,首要任務乃為文創界注入新血,以加強業務和產品的革新和推廣,建構有利創意事業在地區自主發展的生態,支持香港成為本地以至大灣區文創產業銷售海外的窗口。
政府凝聚人才共建創意產業的同時,也應切實檢討自由工作者的勞資保障與監管制度,開設正式渠道和成立專責部門去處理相關的諮詢、申訴和調解;加強針對自僱人士財富管理的宣傳、教育和誘因,例如有政黨倡議政府牽頭另設保證回報與通脹或外匯基金回報掛勾的強積金計劃,讓有血有汗的個人退休供款更有保障;整理資歷架構中與創意產業相關的課程畢業生和認證持有人的就業趨勢和薪酬待遇數據,分析開創新職位的供求前景,讓行業的就業機會更百花齊放,招聘條件更公開透明,增加新入行和再培訓人士的議價能力。創意人才願意留港就業,融合其他傳統產業優勢互補,才可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下,真正做到「外循環」與「內循環」的相互作用,以發揮「香港所長」來貢獻「國家所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