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f Catholic Charitable Works in 19th Century Wanchai

「聖童之家」晏頓街/蘭杜街/李節街

 

天主教法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St Paul de Chartres)於1848年派了四位修女來港,是最早來港服務的女修會,她們被安頓於灣仔天主教墳場外的茅寮生活,但其中兩位卻於1850年因病英年早逝。

 

應科嘉主教( Theodore-Augustin Forcade )的要求,修會後來再派四位修女,來港服務。由於當時華人女嬰被賣作妹仔或妾侍,甚至妓女,或因家庭負擔太重而被遺棄街頭,所以修女於1851年,在今日灣仔由晏頓街、蘭杜街至李節街,由皇后大道東至莊士敦道一所大宅(Marine Lot 23-24),設立「聖童之家」(Asile de la St. Enfance),收養棄嬰,並建立聖堂、小聖堂、聚會廳、寢室、宿舍、課室等設施。

 

修女當時為接收更多嬰孩,曾以數毛錢至一元給予運載內地嬰孩來港的人士。雖然有很多嬰孩死亡,但修女對能夠生還的嬰孩都給予終生的照顧,修女為這些兒童提供住宿、衣物及日常所需,更會教導他們基本的讀寫能力、計算、寫教培育及實用技能,如編織及縫紉;她們長大後,更為她們安排婚配,至於不婚者,修女會繼續照顧她們至終老。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修女開始接收患病老人,從而開設「喜樂之家」(House of Happiness),及後更創建了「聖保祿醫院」,開始提供醫療服務。

 

修女一直接收很多嬰孩,單單1879年那一年,就收容了1062位兒童。由於「聖童之家」已達飽和,1908 年起,修會把老弱及孤兒轉到跑馬地黃泥涌道的「加爾瓦略山」(Le Calvaire)會院(今聖保祿中學位置)。1915年,修女陸續把服務設施搬到銅鑼灣新院,首先是孤兒院,翌年搬遷學校,最後於1918年搬遷醫院。

 

聖保祿建築群舊址,現址為晏頓街、蘭杜街、李節街

聖保祿建築群舊址,現址為晏頓街、蘭杜街、李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