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的合一多元教育在今天的意義(粵語)

Date

2021 年 3 月 20 日
Expired!

Time

14:00 - 16:00

Labels

2021

講者:蘇英麟博士(中華省耶穌會教育中心主任、香港華仁書院助理校監)

回應:朱可達博士(教育心理學家、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講師)

主持:鄭慧敏女士(香港華仁書院)

講座 網上重溫

講座概要

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於三月二十日舉行網上公開講座,主題為「耶穌會的合一多元教育在今天的意義」。適逢香港華仁書院和九龍華仁書院創校一百和九十五週年,中心邀請到香港華仁書院助理校監、現中華省耶穌會教育中心主任蘇英倫博士作是次講座的主講,分享耶穌會的教育和辦學理念。中心另外亦邀請到於香港華仁書院任教的鄭慧敏女士和教育心理學家、港大心理學系講師朱可達博士分別作是次公開講座的主持人和回應嘉賓。

 

主持人鄭慧敏女士於講座開首帶出疫情和社會事件令到香港甚至整個世界都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張力,教育工作者們都在煩惱著如何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幫助年青人繼續尋找他們的道路走下去。主講蘇英倫博士接著開始分享講題,他指出現今的世界正在處於撕裂的年代,萬事萬物走向極端主義成為了新常態,加上疫情令各地出現傷亡和失業,疫症感染人不分種族膚色和信仰,彷彿在提醒人類本來就是一體的,全世界都正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不選擇合作的話就不能夠解決危機和難題,令到合一多元的精神和教育於現今世界變得更為重要。蘇英倫認為要在現今社會實踐合一精神有幾點難處,第一是身處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質素反而下降了;第二是社交媒體上的回音廊效應,演算法導致人只能夠接觸單一的資訊,沒機會聆聽反面意見;第三是身份政治,令到人與人相處時凡事都要追究對錯,並且以人種或宗教作為行為對錯的定斷。

 

蘇英倫認為要理解耶穌會合一多元的教育精神,必須要從依納爵的靈修和世界觀作為探索起點。他認為不論有沒有信仰,世界觀的問題是需要以改變世界觀的手段來解決,而依納爵靈修就是其中一種世界觀。蘇英倫接著分享依納爵的皈依故事,依納爵本來是一個軍人,於戰場上因為被炸傷雙腿而負傷回國休養,期間閱讀「耶穌傳」獲得啟發,從此立志要服務天主。依納爵於反思和反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內心有善神與惡神正交戰,蘇英倫認為這種內心的醒覺與合一多元的精神有很大關係,擁有這種覺醒可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蘇英倫舉例,當對方做了很多你不同意的事情時,你首先並不是去責罵或攻擊對方,而是透過體會和理解人的複雜性來尋找理性的對話。

 

依納爵其後於一次朝聖途中寫下《聖依納爵神操》,他於不斷的反思過程中受到很大的精神創傷,並且發現過份的執迷於自身心靈的純潔亦可以是一種惡神,蘇英倫指出對自己的原教旨主義就是一種執迷,如果口說「神聖就是說了算」那這樣就並不是神聖了,因此依納爵亦強調中庸的重要性,並認為耶穌會會士應該要善待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蘇英倫接著分享耶穌會成立的故事,耶穌會並非由聖依納爵一人成立,而是與十位耶穌會會士一同作決定而成立的,他們於成立耶穌會時曾經討論過兩個問題,第一是是否要到不同的地方服務天主,並且需要宣揚合一精神來維繫彼此關係,這個問題很快就獲得一致會士的認同;而第二個問題就是應否宣誓效忠於他們其中的一人,這個問題經過了長久的討論,最後得出的決定是需要靈修交談。蘇英倫認為從耶穌會成立的故事裡已經可以看到合一多元精神的實踐:從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和背景的耶穌會成員,經過漫長的交談和討論後決定一起做一些事情來服務天主。

 

蘇英倫認為依納爵靈修的特色是「於萬事萬物中找到上主」,他認為可以說依納爵是一個極端樂觀主義者,但他認為「於萬事萬物中找到上主」並非指萬事萬物都很完美,而是指萬事萬物都會有美好的一面或可能性,耶穌會的合一多元教育就是要尋找和引發人的美好一面和可能性。而《聖依納爵神操》就是作為一本指南去陪伴其他人尋找天主,雖然未必一定能夠找到答案,但會幫助人找到個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蘇英倫引用教宗方濟角對合一多元的比喻,他認為合一多元就像一個多面體,雖然每一面都菱角不同但卻能合成為一個整體,帶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又能合成為一個完整個體,而基於根本和尊重的教育則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去幫助傳揚合一精神。

 

蘇英倫指出,香港華仁書院推行名為Unity in Plurality的課程,但他反省合一多元並不是始於這個課程,而是這種價值已經隱含的存在於耶穌會教育。他指出坊間認為華仁書院的教育很自由,但是他自己認為應該說是給予學生「空間」,「自由」一詞的意思太多,他們並不是讓學生做什麼都可以,而是為學生留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嘗試。合一多元講求包容、身教和態度,而這些價值觀必須要先由自己做起。而合一多元教育亦重視社群,強調互相合作共同去達成目標,而不只是追求個人勝利,華仁書院的合一多元教育同時亦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勝利,是要戰勝自己內心的惡神。華仁書院的教學宗旨是希望學生成為“Man for and with others”,不只是為了服務他人,更加是要與他人同行。透過校園生活來實踐合一多元的培育過程,例如實驗室需要學生互相合作配合來解決問題,讓同學離開比較正式的場合來了解事件的複雜性。另外,華仁書院亦著重師生關係,蘇英倫認為老師是作為陪伴學生成長的角色,這與權威性指導有很大的分別,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並不是以懲罰的方式處理就能夠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師生之間進行真誠的對話。

 

華仁書院近幾年開始把合一多元教育從整體教學氛圍融入到教學課程裡面,蘇英倫形容其為《聖依納爵神操》的濃縮版本。課程當中主要包括了意識省察,學生每星期至少需要做兩到三次十到十五分鐘的反省。首先是讓學生放鬆(Relaxation)和回想(Review)當日所發生的事情, 而放鬆不是指心理的健康,而是要讓學生察覺到自己的內心一面;然後就是強調感恩(Gratitude),而並非要指責,即是面對自己時亦應如此。最後就是尋求寬恕(Forgiveness),當察覺到自己所犯的罪時,並非即時責罵自己,而是要感恩天主的寬恕。蘇英倫認為這個靈修訓練和多元合一精神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過程中會意識到自己和對方內心的體會,並且會了解到對方也有很多的掙扎。

 

2019年發生社會事件後,華仁書院明白整場運動對學生的情緒衝擊很大,於是設計了三節課在高年級班別進行,教育同學放鬆心情和檢視學生在情緒上所需要的支援,另外亦教導學生進行資訊判別,並且教導學生如和進行同理心溝通。而在2020到2021年,華仁書院更加把這些元素常規化帶到生命教育課的課程裡,現在華仁書院的中一到中五學生都可以接觸到這些課程。

 

耶穌會自創立至今一直都秉持宣揚合一多元的精神為其宗旨,並且透過於全球各地辦學的方式,從氛圍乃至課程都把這種精神透切的融匯於日常教學當中。多年來,香港的兩所華仁書院透過以學生為本、著重社群合作以及基於尊重的師生關係等等有別於香港傳統的教育方式,栽培出無數傑出學生。而未來合一多元的教育精神必定會繼續成為華仁書院的教學主軸,為香港教育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