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West Meets East:
The Itinerary of Hong Kong Catholicism in the 20th Century

禮儀

 

 

在二十世紀早期,香港天主教教會跟隨教廷規定,只使用拉丁語舉行各項禮儀。當時,香港缺乏解釋禮儀的中文專書;教徒參與彌撒等禮儀,卻對當中意義認識不多。

教會內雖有以中樂格式編寫的禮儀音樂,但基於教廷的規定,這些中式聖詠並非教會內的主流禮儀音樂。

 


在 1960 年代以前的彌撒禮儀中,主祭朝著牆壁的祭台、背著信眾以拉丁語唸著經文。大部份教徒對彌撒中所用的拉丁文聖經和拉丁語禱文不甚明白,只好被動地「望」著聖堂遠處的主祭,「聽」彌撒,私下唸些熱心經文。故此,當時教徒稱參與彌撒為「望彌撒」。

 

然而,教廷於1960年代作出禮儀改革,強調無意為各地教會的禮儀強加嚴格一致的格式,並指出地方教會可將地方傳統和風俗採納於禮儀之中。同時,教廷允許各地教會以本地語言舉行各項禮儀。

 

此後,香港天主教教會進行各項禮儀經文的翻譯工作,並積極開展中文聖樂的創作;另一方面,教會亦試行將中國傳統和習俗納入正規禮儀之中,如編訂適用於新春慶典的儀式。

 

1975年,教會著手成立了收集聖歌小組,並準備編訂一本香港教區禮儀音樂編集,以供本地聖堂在禮儀中使用。

翌年,這本音樂編集付印出版,並被命名《頌恩-信友歌集》,當中收錄了國內流傳至香港的翻譯外文聖歌,及由本地聖樂作曲者創作的中文聖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