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結構

現在全世界的本科課程都趨向減少專門化,因為世界瞬息萬變,狹窄的單一學科經不起時間考驗。耐久的價值和技巧亦愈來愈受重視,配合趨勢,發展更盛。因此,新的課程結構並不只是「多了一年」,而是包含了新重心和對本科教育的新理解。新課程由預期的學習成果驅動,大學的《策略計劃2006》內已闡述清楚。

課程以學分制為基礎,科目選擇以至選修科的次序和進度均組合靈活而自主性強。除了幾項特別學科外,標準修業期是4年,畢業生必須修滿123學分及達到其他獨立類別的要求。

除了修業期超過4年的學科外,整體課程結構如下:

課程組成部分 學分
主修課程 學院課程 51 – 72 *
主修要求
主修選修
副修課程(自由修讀) 18 – 30
語文 中文 6
英文 9
通識教育 21
資訊科技 1
體育 2
選修科目 剩餘學分
總計 最少 123
* 某些專業學科與4年以上標準修業期的學科上限超過72分。

學生亦須修讀中文英文通識資訊科技體育這幾項大學核心課程,以發展一般能力。主修課程提供深入的專業知識,且按情況所需安排訓練。每個學院並提供共修科目,使同一學院的學生分享基本上共有的經驗及建立廣闊的接觸面。主修課程的一項特色是設有總結科目或體驗,形式可以是研究、實習,或者其他有助學生融會學習的活動,對受研究導向及影響的課程來說最恰當不過。學生可以選擇一至兩個副修課程,或者甚至選擇雙主修。大學更提供修讀雙學位的機會。

大學第一年並非純粹是在舊課程上多加的一年,中文大學很重視學生第一年的體驗,以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及成為自主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