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工作範疇

1.      教師培訓

學校非常有系統,教師定期於星期五放學後有會議或培訓活動,校方決定每月撥出一個會議時段作為「家校協作研究計劃」培訓活動之用。全學年共有十三次培訓時段,合共超過三十多個小時。這樣的安排方便有關人士預留時間,而且可以把問題和關注事項綜合起來,留在預定的培訓時段去處理﹔但這樣也有一曝十寒的感覺。每次培訓活動約為兩個小時左右,頗為緊迫,主題可能要分兩至三次來處理,每次相隔個多月,內容和意念會被淡忘,況且教師忙得不可開交,培訓活動前後,大多數未有時間討論和深化培訓活動的訊息。

 

 

 

a)     教師培訓活動

本學期一共舉行了十三次教師培訓活動﹝見附件3.1﹞,主題包括家校協作的理論和概念﹝見附件3.2﹞、實踐的方法,小一新生入學輔導日中進行聯繫家長﹝見附件3.3﹞,家長義工的角色和功能﹝見附件3.4﹞,家長義工手冊的編寫﹝見附件3.5﹞,家長日的家長教師面談及檢討﹝見附件3.6﹞,從預防角度去處理學生問題﹝見附件3.7﹞,與家長聯繫的方式(賀年卡的設計)﹝見附件3.8﹞,探討家長日的新模式﹝見附件3.9﹞,與家長面談的技巧﹝見附件3.10﹞,全年計劃的檢討﹝見附件3.11﹞等。有些主題用了多於一次的培訓時段。每次都有文字記錄,有時還有影像記錄。每次培訓後,教師都填寫一份評估表格﹝見附件3.12﹞,綜合報告可見於每個活動簡報後的附頁,從中可見活動的內容和接受程度。

試點學校三的會議和培訓活動很有獨特的風格,以「小一新生入學輔導日中進行聯繫家長」為題的培訓活動為例,負責的主任教師做好一份非常周密的工作分派表,出席的教師,完全可以憑通告掌握到自己要負責的任務。到研究小組介紹輔導日中進行第一步聯繫家長為推展家校合作作準備的概念時,部份教師表現得不耐煩,討論時著重於「究竟要做甚麼?」意思是只希望列出教師要做的事項就可以,不需要太多理論和概念的探討,不用談「為甚麼要這樣做」。「速率和效果」是學校肯定和已建立的文化。當培訓程序完結時,結論是:1)盡量致電予新家長以建立關係; 2)一年級班主任寫一封個人信給每一個一年級學生,除表示歡迎及建立初步關係外,亦表達一下班主任對一年級學生的期望。在培訓進行時,培訓員對參與的教師並沒有信心會做得到,但印製好的信件非常有水準,不僅能達到「打招呼」的功能,也能帶出為學習作好準備的訊息,和加強家長和學生對班主任的認識。﹝附件3.3是信件樣本,學校和教師名字經省略﹞

 

工作範疇

1.      教師培訓

學校非常有系統,教師定期於星期五放學後有會議或培訓活動,校方決定每月撥出一個會議時段作為「家校協作研究計劃」培訓活動之用。全學年共有十三次培訓時段,合共超過三十多個小時。這樣的安排方便有關人士預留時間,而且可以把問題和關注事項綜合起來,留在預定的培訓時段去處理﹔但這樣也有一曝十寒的感覺。每次培訓活動約為兩個小時左右,頗為緊迫,主題可能要分兩至三次來處理,每次相隔個多月,內容和意念會被淡忘,況且教師忙得不可開交,培訓活動前後,大多數未有時間討論和深化培訓活動的訊息。

 

 

 

a)     教師培訓活動

本學期一共舉行了十三次教師培訓活動﹝見附件3.1﹞,主題包括家校協作的理論和概念﹝見附件3.2﹞、實踐的方法,小一新生入學輔導日中進行聯繫家長﹝見附件3.3﹞,家長義工的角色和功能﹝見附件3.4﹞,家長義工手冊的編寫﹝見附件3.5﹞,家長日的家長教師面談及檢討﹝見附件3.6﹞,從預防角度去處理學生問題﹝見附件3.7﹞,與家長聯繫的方式(賀年卡的設計)﹝見附件3.8﹞,探討家長日的新模式﹝見附件3.9﹞,與家長面談的技巧﹝見附件3.10﹞,全年計劃的檢討﹝見附件3.11﹞等。有些主題用了多於一次的培訓時段。每次都有文字記錄,有時還有影像記錄。每次培訓後,教師都填寫一份評估表格﹝見附件3.12﹞,綜合報告可見於每個活動簡報後的附頁,從中可見活動的內容和接受程度。

試點學校三的會議和培訓活動很有獨特的風格,以「小一新生入學輔導日中進行聯繫家長」為題的培訓活動為例,負責的主任教師做好一份非常周密的工作分派表,出席的教師,完全可以憑通告掌握到自己要負責的任務。到研究小組介紹輔導日中進行第一步聯繫家長為推展家校合作作準備的概念時,部份教師表現得不耐煩,討論時著重於「究竟要做甚麼?」意思是只希望列出教師要做的事項就可以,不需要太多理論和概念的探討,不用談「為甚麼要這樣做」。「速率和效果」是學校肯定和已建立的文化。當培訓程序完結時,結論是:1)盡量致電予新家長以建立關係; 2)一年級班主任寫一封個人信給每一個一年級學生,除表示歡迎及建立初步關係外,亦表達一下班主任對一年級學生的期望。在培訓進行時,培訓員對參與的教師並沒有信心會做得到,但印製好的信件非常有水準,不僅能達到「打招呼」的功能,也能帶出為學習作好準備的訊息,和加強家長和學生對班主任的認識。﹝附件3.3是信件樣本,學校和教師名字經省略﹞

 

對於試點學校三來說,家長義工這名詞並不陌生。開校的第二年,學校已組成家長教師會,基本上,會內的家長委員差不多已是學校的義工,他們特別在學校的不同活動上,給予學校很大的幫忙,例如:頒獎典禮上的佈置、嘉賓的襟花、聯誼聚會上的食品、校外活動的各樣人手、課外活動的導師等等。有關「家長義工的角色和功能」和「家長義工手冊的編寫」的培訓仍為教師帶來一些新意念,使「家長義工」的組織和在學校中的定位,更趨專業化和更具教育功能。除了對「義工」這主題的回應外,培訓員留意到有四份一的教師,清楚表達了這次的培訓工作坊,能滿足他們另一層次的需要:「有集思及整理時間,非常好」、「很好,能有集思的過程,可刺激自己思想,希望以後的工作坊有這類活動」、「分組討論及意見整理,好」等。可見教師渴望有機會跟同工進行專業交流。

探討過「家長義工的角色和功能」後,培訓家長義工和對家長義工有所要求的意念備受接納,編寫「義工手冊」似乎是需要的,於是安排了一個培訓時段去探討「家長義工手冊的編寫」,編寫過程可以幫助教師更清晰家長義工在學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教師們對家長義工的期望,而「義工手冊」也有助培訓義工,及幫助義工更能掌握自己所身處的義工崗位的要求﹝附頁3.12為「義工手冊」的初稿﹞。從附頁3.5,可見教師對是次培訓活動的反應是正面的。

學校有意成為一所開放的學校,安排家長在日間為小一學生午膳當值,也是少數在開校翌年便成立家長教師會的學校。校方對家校協作的發展非常肯定,故此,對研究小組的建議,帶著接納和誠意地盡力去嘗試,其中一個環節是與家長會談方面的種種探討,在十三節教師培訓中,有七節用於討論「家長日」的模式及與家長面談的技巧,家長日過後還作檢討。培訓內容包括:

i)      幫助教師從家長的角度去看「家長日」的會談,附頁是該天所用的高影片副本,內文介紹家長會見教師時的期望。教師有下面的回應:「以往在家長日太注重報告成績方面,現在會多加留意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以期能令學生有更全面的發展」、「我相信理論及實際方法同樣重要,還有從多次實踐中吸取經驗也是必須的,是次活動使我能初步認識到與家長面談的正確技巧和態度」、很有用,一方面瞭解到「見家長」可能遇到的情況,另一方面學習了「見家長」的技巧、「學習到面見家長前應做好準備,這點可運用於平日與家長接觸中」。可見教師有所得著,也有所反思。

在處理家長日會談的這課題時,亦同時處理到平日對學生的態度。教師所得到的意念有:「可以嚴,不可以惡」、「如何描述學生而不致使其自尊心受損」、「學生的參與亦重要」和「希望可以在(家長日外)其他日子與學生及家長有更多聯絡及合作」。

ii)       幫助教師從多方面去看這個會談的目的,把會談的話題從學生的學科成績轉移到學習目標和學生的成長上。培訓員介紹五項主要的學生成果項目以代替或補充一向以學科成績為本的會談。學生的能力可從是否一個有文化的溝通者、一個自我主導的學習者、一個綜合思索的思考者、一個投入的團隊成員(市民)和一個愉快協作的貢獻者來評估及作為學習方向。教師也可以以「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為評估學生和與家長討論的學習方向。

iii)             教師對於培訓內容和建議的各款家長日模式都有正面的回響。他們特別欣賞所介紹的技巧,例如「對焦」和「澄清」等,用以去除家長教師相對壘局面的技巧。

教師的回應包括了提及「時間是老師最大的敵人」、「擔心時間運用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預備及訓練學生………感到很無奈」、「意念很好,但須很多時間才能達到成效」等,可見教師的最大憂慮是分「時」乏術。

iv) 以「從預防角度去處理學生問題」為題的培訓時段中,培訓員介紹了學童自尊感的提升。教師的興趣很大,研討也包括了一些課堂處理和日常的獎懲方式。

v)              與家長聯繫方式(賀年卡的設計)的:除了開學時的班主任信外,教師再沒有甚麼軟性的信件給予家長,時近農曆新年,一張賀年卡會是好的聯繫。大家都認同卡內可寫上一些貼切的字句,這更顯得有意思。當時,大家集思,創出了一些既應節也適合鼓動家校合作的字句,附頁3.8是當時的創作。賀年卡的對象是全校的學生和家長,不只限於小一。

vi)             最後一節培訓活動是「全年計劃檢討」。研究小組採取較開放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自由發言。無人發言下,培訓員邀請教師們分成小組,討論後作匯報。教師們非常忠誠地反映他們的感受:這一學年,他們用了不少時間探討家校協作,接收了一些理論和知識,加上實踐,但是,部份教師(特別是主任教師)感到與家長的交往並不如往年好,愈是開放,愈是引起家長對學校的質詢,教師愈要花時間和精神去解答和應付。「假如強化家校合作等如事事要跟家長解釋,有問必答的話,學校無法應付,不如不開放。一如以往,也沒有甚麼不妥。」教師大多數肯定培訓活動增加了他們對家長工作的認識,也擴闊了他們對學生和教學的看法。大家都同意其中一個教師的結語:「教師肯定了與家長成為教育夥伴的重要性,但是,當遇上不夠水準或準備不足的家長群,又或是遇上太熱心的家長群的時候,教師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預備和有效地開展與家長一起工作。與此同時,學校的其他工作量已使教師忙得不可開交。教師因不夠時間和精力而感到挫折,更遑論學習新知識和技巧了。」

b)     家校協作發展小組

學校的行政小組成員包括校長、副校長和主任教師,他們也是發展家校協作的主幹人物。最初研究小組對行政小組交代研究計劃的工作,後期主要跟副校長聯繫,安排培訓及其他與家校合作有關事宜,或商擬研究計劃的事項。有關家長的事務,似乎是由副校長主力處理,而其他主任教師分擔部份責任及參與家長教師會的工作。

校長和主任教師非常體諒教師的工作量重,如非必要,他們盡量代替教師處理「家校」事項,總括而言整體教師的參與不高。

c)          專業知識及經驗交流

研究小組跟校長及副校長有多次分享意見的機會,包括偶遇短談,或是電話通話,也曾有兩次較長的會談,一次是關注家長教師會的家長委員的素質和處理委員會開會的程序,另一次是由研究小組發起,談論學校的家校協作文化。研究小組覺得學校對容納家長的參與有份無奈、進退維谷和質疑的感覺。部份教師感到家長無的放矢,很多事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若要加強溝通,自己無暇兼顧太多,只好任由家長繼續發表意見,校方自已做自己的事好了。家長群中多是基層人士,特別是常到校及提意見的家長,大多數是家庭主婦,不大明瞭學校的運作,意見和要求有所偏差。另一方面,家長非常高興收到校方發放「歡迎家長」的訊息,於是,不管正反回應,還是大小事項,都向校方提出。學校未有時間建立回應這類家長群的文化和機制,只靠小撮主任教師去回應家長,確是吃不消。而學校以活動來帶動家長參與的做法,只可以在建立關係初期奏效,並未能幫助家校建立互信的關係,也不能滿足家長的訴求。加上學校的領導班子對學校是否要負起培訓家長成為教育夥伴的任務,有不同程度上的質疑,而這個基本態度上的定位,是首要處理的事項,教師未肯定學校的取向時,又忙於手上的工作,未可以騰出時間,認真地探討自己在家校合作的定位和方向。

在培訓活動中,教師絕大多數保持沈默,不發問亦不提出意見,當家長要求作出回應時,大部份是由幾位主任教師代表發言。研究小組非常欣賞副校長及一些主任教師,他們往往義不容辭,「救護」培訓員離開冷場的境況。多次培訓後,加上培訓員盡量安排以小組討論及派代表匯報,教師的參與才多了一些,但仍是居於被動,公開表達自己意見的仍屬極少數。

從教師填回來的評估意見表來看,教師都感到可從培訓活動中得益,但他們感到工作壓力大,教師的戰線太長,容易顧此失彼,有心無力。

 

2.    家長教育

以「家校協作」的角度來看,家長教育不單是指親職教育,「成為教育夥伴」的培訓同樣重要,有部份培訓要邊學邊做,下面列舉了一些研究小組有份參與的主要環節。

a)     親職教育課程

在試點學校三推出兩類型的親職教育:一是以課程形式舉行的親職教育,另一類以講座形式進行。

家校聯絡員為學校安排志願機構提供兩個系列的親職課程﹝見附件3.13﹞,專為一年級的家長而舉辦,第一個課程有六個課題,參加人數超過五十人;第二個課程連續三節,環繞著「情緒智能」為主題,有二十八個家長參加。   

                另外,學校亦為高年級的家長舉行了兩次專題講座,研究小組應邀派出講者主持,每次都是在晚上舉行,參加的家長人數約六、七十個。每次都有十多個教師留校,利用講座前時間跟家長談天,跟家長說說學童的情況。有些家長向校長提問有關學校事宜。

b)          家長教師會家長委員培訓

校方希望透過培訓,幫助家長加深了解家長教師會委員的角色和任務。出席的家長對學校的運作、擔當委員的角色、作為家校的溝通橋樑及參與教育服務的層次等,認識只屬一般。時間有所限制,只可以安排三次聚會,主題包括:正式開會和閒談的分別,分辨事實與意見和選舉家長教師會委員會的多種方案。

誠然,家長雖然對這些話題有濃厚的興趣,但是要領悟這些陌生的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得到。培訓家長領導人才是成功的家長教師會的基礎。研究小組未能為學校設計及推行一系列的培訓活動,是一遺憾,學校宜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希望從而提升家長的知識和對校方的信任。

很大部份的家長教師會委員同時是學校的義工,培訓的內容也顧及義工的需要,部份內容來自教師編寫的義工手冊﹝見附件3.14﹞。

c)     家長支援小組的成立

研究小組希望為小一家長引進家長聯絡網的意念:把每班的家長分成四組,每組約六至十個組員,組成「支援小組」。新生輔導日安排了家長分組和作了初步的互相認識,家校聯絡員介紹了成立支援小組的目的,也簡介了日後的運作和功能。

輔導日之後,家校聯絡員跟進組別的進展,甚至要聯絡個別家長,重新介紹支援小組和每組的家長聯絡人。由於班主任的參與很少,家長對這樣的安排感到陌生,只靠家校聯絡員穿梭其間,幫助家長聯繫起來,進程非常緩慢。加上校方和班主任未有進一步善用這個組織,家長聯絡人的角色和任務都被淡化了,起不到作用。有些家長聯絡人漸漸淡出,有些仍回應研究小組的邀請,出席有關的活動,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官式」的角色需要擔當。

 

3.     聯繫社區資源及參與社區活動

學校是一個規模頗大的辦學團體的一份子,而這辦學團體還主辦其他醫療和社會服務,因此,學校在動用社會資源,和參與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的機會非常多。加上校長重視社區關係,跟社區的不同機構和學校有良好的聯繫,所以研究小組在這個範疇的工作很少,只聯繫了一間社會服務機構,並為學校安排了親職教育課程。

 

4.     出席家長活動和接收家長意見

研究小組成員,特別是家校聯絡員,盡可能出席與家長有關的活動,也多用上課前和放學後在校門跟家長交談,聆聽家長的意見。

當家長未建立對學校的信任時,他們不想,或是不敢跟學校直接對話,只有在非正式的場合,透過閒話家常的情況下,家長才放心表達一些意見或是提問,這未必是家校溝通最好的開步方法,但對某一些家長來說,這是較舒服的第一步接觸。這份工作很難量化,實際上要用的時間也不少。

 

5.     家校溝通:家長和校長的交談會

從家校聯絡員收集到家長的意見,得悉家長間有很多傳言,以訛傳訛,校方不可以假裝不知而不加理會,因此,建議校長舉行一次「座談會」跟家長交談一下,藉此,打開家長直接跟學校對話的渠道。

家長反應熱烈,話題包括了;學校會否成為「一條龍」的學校、學能測驗的取消、改善利用錄音帶播放來作默書考試、功課量問題、分班準則、午膳安排、學校活動等(可參閱附頁3.16)。隨後,家長教師會以通告形式把「座談會」內容發放給全校的家長。從隨機的抽樣訪問中,得知家長非常欣賞是次「座談會」,對校長的印象更趨正面。

 

 

 

6.     其他

家長教師會的家長會員非常落力,其中主席盡力用不同形式的活動去維繫各委員的交往和感情,為家長教師安排「大食會」及燒烤等節目。她也不遺餘力的向教師致意,在母親節及敬師活動的日子,送上親手製造的花束。

 

 

上一頁 | 下一頁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