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香港人稱呼晚輩或年輕人之間習慣用英文名,也可以在名字中取一個字,前面加「阿」(或「亞」)成為親昵稱呼,例如阿勤、阿巍、阿寶。
親昵稱呼
而一般北京人沒有英文名,只有中文名,長輩稱呼晚輩,或年輕人之間互稱,通常是在姓氏前加上「小」字構成,這就是「小」字輩,例如:小張、小王、小劉。這種稱呼在同事之間、鄰里之間是非常普遍的,甚至進入家庭稱謂,如丈人、丈母娘稱呼自己的女婿等。加「小」字的稱呼,屬於親昵稱謂的範圍,因而對陌生人通常不用這種稱呼,至少初次見面是大不用的。
因為表示「小」,按普通話的習慣用法,大多數可以讀成「兒化」:例如:小張兒、小王兒、小劉兒、小周兒、小陶兒、小陳兒、小田兒、小馮兒、小楊兒、小吳兒、小侯兒、小陸兒等等。
在平輩或年輕人之間,這個「小」有時可以省掉,表示更為親昵的程度,但必須「兒化」,例如︰張兒、宋兒、吳兒。
不「兒化」稱謂
但是,也有一部分加「小」字的稱謂,北京人習慣上不「兒化」,例如:小施、小徐、小石、小林、小季、小曾、小孫、小謝、小夏等等。這可能與這些稱謂「兒化」以後讀音拗口、不順耳有關。
當然,其中一部分,直接與避諱兒化後的同音詞有關,例如:「小于」兒化後,與「小魚兒」同音;「小金」兒化後,與「小雞兒」同音;「小韓」兒化後,與「小孩兒」同音;「小蔡」兒化後,與「小菜兒」(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的事情)同音;「小錢」兒化後,與「小錢兒」(指少量的錢)同音。在不「兒化」的稱謂中,有少數可以加「子」,例如:小于子、小林子、小李子。
「大」字個子大
在「小」字輩裏,有時可以出現「大」的稱呼(不兒化),不是他(多為男性)輩分大,而是相對長得個子大,身體強壯,以此也可以區別相同姓氏的年輕人,例如:大李/小李、大劉/小劉、大林/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