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幾位香港旅客在北京自由行,天天在外吃飯,又沒有「老火靚湯」的滋潤,自覺不利身體健康,因此下館子想吃蔬菜。按照在香港的習慣,必問︰「有油菜嗎?」回答是:「有。」再問:「有甚麼油菜?」北京的服務員楞了:「油菜就是油菜,還能有甚麼油菜?」
為甚麼服務員楞了?原來這兩個人對「油菜」的理解不一樣,在香港「油菜」表示一種烹調蔬菜的方法,而北京的「油菜」是一種菜,香港叫「小棠菜」。
北方「豆角」與「白菜」
如果在香港問甚麼是「豆角」?你可能用手比畫一個一尺多長的長度,其實這種蔬菜在北方叫「豇豆jiɑ̄ngdòu」,北方的「豆角」即是香港叫「四季豆」的東西。
若干年前,住在國內北方地區的人,冬天只能吃到幾種蔬菜,其中最多的是「白菜」,很多家庭在秋末還要儲存白菜過冬。這樣,整個冬天就只能用各種方法吃「白菜」了,甚麼「煮白菜」、「熬白菜」、「炒白菜」、「醋溜白菜」等等。你知道他們吃的「白菜」香港叫甚麼嗎?叫「紹菜」或「黃牙白」。那香港叫「白菜」的菜,普通話的叫法一樣嗎?不同,北方叫「小白菜」。
在此要總結一下︰
(港)白菜、白菜仔 (普)小白菜
(港)紹菜、黃牙白 (普)大白菜、白菜
就是說普通話「白菜」專指「大白菜」。和此相關的一個問題,與「白菜」相配的量詞是「棵」,即「一棵白菜」。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在「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考場上,很多人不知道。
「香油」可以做菜嗎?
香港有一個習俗,過年要去黃大仙、車公廟拜神,進廟當然要進貢,按香港的說法是給「香油錢」。你知道「香油」可以做菜嗎?而且我相信,不論你的宗教信仰是甚麼,你也一定吃過「香油」!這種「香油」不是從廟裡來的,而是油廠從芝麻裡榨出來的,香港叫「麻油」、「芝麻油」。香港的名字說明了它的來源,普通話的叫法是因為它那特殊的香味——有香味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