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務」到「社會參與」
天神嘉諾撒學校
一. 背景及理念
重新定義社會參與
許多人把「社會參與」跟服務掛鉤,但與QSHK並肩走過兩年多光陰後,天神嘉諾撒學校對於「社會參與」有另一番體會:善用社區資源,讓學生從多角度探知社會,也是一種社會參與的開始。
天神嘉諾撒學校位於社區重建的紅磡區,該區歷史悠久,擁有不少古舊建築物與歲月陳蹟。但隨着時代遞嬗,舊樓拆卸重建,近年社區面貌蛻變了不少,惟置身校舍內的師生,對四周的變更未有太多的察覺,校長指出:「學生每天途經不斷變遷中的街道,也是視而不見,對周遭的事物並不關心。」為起動學生日後關心社區,學校在參加計劃首年便舉辦「流金歲月在鶴園」跨學科專題探究活動,讓參與的五年級學生走訪舊區,並利用拼貼畫展現今昔。由於有良好的效果,老師便建基於第一年的基礎上,持續優化教學設計。
二. 實踐經驗及例子
三. 轉變及效果
加入計劃後效果
- 專題研習的過程中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而產出更見多元化
- 開闊視野,教師有信心創新、嘗試
- 開拓跨科協作的領域
不同持分者的轉變
- 學校領導:配合學校發展,物色專才
- 中層教師:以核心小組作平台,讓中層老師/不同科組領導共同籌劃、參與
- 前線教師:樂意嘗試、落實推行校本課程
- 學生:主動嘗試、投入學習
不同層面的轉變
意識:由單一化產出,變為多元化展示模式
發展方向:
-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 學校擺脫只側重「智育」發展,加強體藝美育方面的培育
建基於是次嘗試,學校在推動全人教育有更全面的策略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