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關愛社區培育學生自主、自信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
一、項目背景及理念
學校在五年級及六年級發展專題活動 —「我心中未來的長青邨」及「長青社區樂融融」 。是次專題活動結合了服務學習的元素,學校將以往的服務形式從零散的一次性活動 整合為有系統的整週的專題研習,讓學生從初步認知社區到深入探討社區發展需要。透過多元及互動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研究社區現況及不同人士的需要,學習如何把設計意念整理成可落實執行的具體方案,再透過不同展示形式表達。
是次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探討社區發展,過程中除培養學生關愛社區、服務他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建立自信。
二、實踐經驗及例子
專題1:「我心中未來的長青邨」
年級:五年級升六年級
簡介:「未來長青邨」計劃旨在讓學生透過探知社區,引導他們思考未來居民的需要,並發揮想像力,以文字、圖像及手工製作的模式,提出規劃方案,服務居民。部分作品還於學校的繽紛夜嘉年華中展出,由30 名服務大使向來賓介紹。
教學設計流程如下:
1. 進行全校工作坊,為學生輸入社區規劃知識
2. 選出30位「規劃師」,透過考察社區,建議規劃方案 (長青區社區發展藍圖)
3. 將規劃方案以立體形式展出,在學校的繽紛夜嘉年華展示,學生向來賓講解
4. 學生向區議員推介方案
專題2:「長青社區樂融融」
年級:六年級
簡介:為進一步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在六年級舉辦了「長青社區樂融融」專題學習週,從30位同學作為「規劃師」到全級同學都擔當「長青社區共融大使」,讓學生透過不同平台領會別人的需要,反思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服務他人,以延續「未來長青邨」的精神。
教學設計流程如下:
1. 進行全校工作坊,透過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對社區有進一步的認識。另外,透過活動,教授學生專題研習的技巧(例如觀察、訪問等)
2. 透過實地考察搜集資料及分析,認識社區的優點及需要改善之處
3.設計長幼共融活動
- 「長青社區樂融融——長幼同樂日」以長者為服務對象,學生從講座與體驗活動中,得知長者的生活困難,並梳理出他們的需要,先行設想出12 個遊戲,再從中選6 個,並加以優化至適合長者的遊戲,包括「彩杯疊疊樂」、「過三關」及「傳波子」等。
4 . 學生提出改善長青邨建議
三、轉變及效果
透過「我心中未來的長青邨」及「長青社區樂融融」,學生與老師有何轉變呢?
學生看自己
- 透過「長青社區樂融融」,讓學生更明白「服務」的意義,更了解自己,更懂得欣賞他人
伍明珠同學:
學習週除讓我更深入了解長者的需要外,還為他們設計遊戲、陪他們玩,我感到十分開心和有意義。
區子杰同學:
我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性格。我一直以為自己的脾氣還好,但在與同學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當遇到與人意見不合時,在較多的時候我都會堅持己見。現在,我學會與人慢慢溝通去解決問題,而不再是耍性子。
姚子銦同學:
透過學習週,我學到如何按大家的能力,分工合作,例如我組裏面有同學剪紙經常剪出界,於是我們便分配一些他較擅長的工作。
老師看學生
- 教師認為學生透過是次活動,提升自信得以提升,開始肯定及欣賞自己。
「我校學生多來自基層,個別會對自己信心不足。在考察社區後,學生因應社區的需要,大膽提出改善建議。他們提出的點子富想像力,例如共享電動車、老人宿舍、環保街燈等,獲參觀學校的來賓及區議員讚賞,自信大增,開始肯定及欣賞自己的能力」。
對老師/學校的轉變
- 堅定教育理念:信任學生,發揮潛能
「小朋友的潛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只要給予資源與空間,任何階層的學生也能發揮天賦。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對他們有信心,信任他們的能力,他們便能發揮所長。」
- 教師明白學生需要,學懂放手,學生才可學會自主
「走出學校透徹地了解社區需要,還把所學實踐,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轉變,亦讓老師學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