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隨著《學校管理新措施》、《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七號告書及》及《校本管理諮詢文件》先後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家長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角色。中外研究均顯示:家長是教育改革中有待開發的寶貴資源,無論來自那一階層的家長,若能更多主動參與子女教育,對家長及子女均有莫大裨益。可是現時有系統地整理及推廣本港成功的家校合作經驗仍然不多,有見及此,這個計劃嘗試配合本土文化特質;根據現時本港小學的學校現況及需要,與學校共同探索優質家校社區協作的指標,並為學校設計家長學校社區協作的可行模式。 這項計劃的目標,是透過家校社區協作研究及培訓計劃,改善學校整體教育質素及促進學生的成長,為達致上述目標,我們釐定了以下三個目的:
於一九九九年,本研究組向全港小學校先出校長問卷,並邀請他們參與是項研究計劃,共有144位小學校長回應,其中有百分之九來自官立小學、百分之八十四來自津貼小學、百分之六來自私立小學及百分之一來自其他類型的小學,其中男校長佔百分之五十三,女校長佔百分之四十七。在144間學校回應中有四十二所表示有興趣參與深入的研究及培訓活動。 同年本研究組向四十二所表示有興趣參與深入的研究的學校發出教師問卷,共有1067位老師回應,樣本中男女老師的比例約為1:4,平均教學年資為13年,而在現校任教年期平均為7年•回應的老師中,近7成是班主任,而且平均分佈在小一至小六各級,超過7成的職級為文憑教師﹝CM﹞,超過6成的老師有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有超過3成半的老師表示本身亦是家長,超過六成的老師表示學校己實施「學校管理新措施」,更有七成表示己成立「家教師會」,平均成立年期為四年,當中兩成教師表示本身有負責家教會活動。 參與這項研究的家長共5743人,其中七成以上是母親,只有二成由父親填答。家庭結構方面最多為四人家庭,佔四成,此外,有二成半為五人家庭。約半數家庭有二名子女,約二成家庭有三名子女,約一成半家庭只有獨子或獨女。(,)在教育子女的事情上,接近五成由父母共同負責,(;)有四成主要由母親負責。約有五成填答問卷的家長及其配偶是在香港出生。同時有4900位就讀二年級至五年級學生填寫學生問卷,男女生各佔一半,省去一年級學生填答問卷因為預試中發現有困難。本組研究更得其中三十所學校的協助,提供學生的學能測驗成績作進一步分析。 本研究組為願意協助作深入調查的四十二所學校提體「家校合作基礎培訓課程」。其中有三十六所於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零年完成。就蚑晙d研究的初步分析及基礎培訓的深入瞭解,再選出四間試點學校,進行較密集的校本「家校協作」發展計劃。在上試點學校工作的目的是:(1)協助試點推展家校協作;(2)從實地嘗試中取得可普及的經驗;(3)綜合學校在推展家校協作時遇上的障礙,了解學校所需的資源和支援;及(4)試驗家長支援小組的組織運作及成效,下文是有關這部份研究的報告。 本調查的研究工具主要參考美國全國的家庭與學校合作指標。何瑞珠(Ho, 1998)參考這套家校合作指標,並根據本土文化,設計了家長參與的量表,量表共有49項問題,可分為三大範疇:(一)「家庭為本」的參與有兩種形式:親職教育及家長輔助子女在家學習。(二)「學校為本」的參與包括下列三種形式:學校與家長溝通、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和學校管理決策。(三)「社區為本」的參與主要是促進學校與社區協作,使社區成為強化學校、家庭及學生學習的資源。選取‘0’表示‘不重要’; ‘1’表示‘頗重要’; ‘2’表示‘重要’;‘3’表示‘十分重要’。 表一列出量表各分項的可信度。可信度為 .7151 至 .8752,表示各分項內在一致性甚強,可作為家校合作的可靠指標。 圖表、家校合作量表各分項的可信度 (Reliability Analysis)
4.1.1 校長對六類型家校合作的觀感及實踐 六項家校合作是指「親職教育」,「輔助子女在家學習」,「家庭與學校溝通」、「參與義務工作」、「參與學校決策」和「家長參與社區協作」。校長調查的結果顯示:
4.1.2 學校背景及機構因素與家校合作的關係
4.2.1教師對家長的校內及家內參與的觀感 讓家長參與校內決策,選舉及培訓家長領袖代表是當前權力下放,學校管理委員會改革的重點。讓我們先看看教師和家長的看法。
4.2.2教師對六類型家校合作項目的觀感及實踐
4.3.1家庭社經地位與家長參與的相關分析 根據學生調查的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家長參與有兩大類型:「家庭為本」及「學校為本」。「家庭為本」的家長參與是指 (一)家長輔導子女學習及親子溝通 (二)家長訂立規條 (三)功課輔導。「學校為本」的家長參與是指 (四)家長義工 (五)及家校聯繫和 (六)家長捐贈這幾個項目。
4.3.2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資源的相關分析 家庭資源可分為六大類:即(一) 昂貴消費模式;(二) 文化資本;(三) 溫習空間;(四) 雜誌書刊;(五) 字典;及 (六) 普及消費模式。
4.3.3家長參與及家庭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的相關分析
擁有昂貴消費模式的學童的英文成績顯著較佳,但卻與中文及數學成績並無顯著相關。擁有昂貴消費模式的學童的一般自我觀及英文自我觀亦較佳,但中文及數學的自我觀則較低下階層沒有這類昂貴消費品的學生更弱。 文化資本是指家中擁有百科全書,兒童雜誌,參與音樂班或興趣班等,這類家庭資源的投入與學童的中文、英文、數學成績均呈正相關,尤其是英文的數據值得注意。其他如一般自我觀,中英文科自我觀均呈顯著正相關,只有數學不具相關性。整体來看家長的資源投放在文化資本上,最能促通學生語文方面的水平及改善自我觀。 至於溫習空間較佳,與中文、英文、數學科的學業成績均呈顯著正相關。而自我觀方面,能提供溫習空間的家庭,學童的一般自我觀,中文、英文自我觀亦顯著較佳,但數學自我觀則無顯著關係。 雜誌書刊只對英文科成績和一般自我觀,中文自我觀都有相關,但相關程度不強。值得注意的是字典對各項(成績及自我觀)的相關係數卻不強。而普及消費模式(包括參與補習班,到國內旅行)更對學生的中、英、數成績呈負相關。這結果再次說明文化書刊對語文發展的重要性。特別要注意的是參與補習班對改善學業影響不大。 總括來看,就有限的家庭資源,父母應有選擇性的投入以促進子女學習經驗,以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文化資本(百科全書、兒童雜誌) 及課外讀物是最重要的家庭資源,對學童的學業成績及自我觀均有重大的影響,其次是為子女提供溫習的空間,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自我觀的培養均十分重要。相對來說,昂貴的消費模式,如電腦,私人補習;或一些普及的消費模式,如上補習社或回國內旅行,均未能支援子女的學習經驗。家長是否應該考慮補習的成效;純然提供答案或問功課式的補習,並不等於解決學生的疑難,更遑論提高學童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根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親子溝通」與中文、英文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而與一般自我觀、中文自我觀和英文自我觀亦呈正相關。至於訂立規條與中文、英文成績無關,對數學成績更呈負相關,但對中文自我觀、英文自我觀卻呈正相關。亦即家長訂定作息時間,溫習時間,會使學童更有安全感,自覺語文科應更具能力,但實則上對語文科成績影響不大。督促功課方面與學童中文、數學學業成績及一般自我觀及中、數的自我觀相關不大;可是英文成績呈負相關,而英文自我觀亦然。 學校為本的「家長參與」方面,家校聯繫則與多項學科成績及自我觀呈正相關——既然對學科成績、自我觀均有正相關,這項值得學校進一步發展。家長捐贈對學生中文和數學成績均呈正相關,而這類家長參與學童的一般自我觀和中文自我觀均具正面的影響。家長擔任義工,對於學童中文、英文、數學成績呈負相關;但學童卻有更高的一般自我觀及英文自我觀。一個可能的解釋這一有趣的發現是:家長在校內擔任興趣班導師或在圖書館擔任義務工作,可能學童會感到父母為校方接受並對學校有貢獻。因此,學生自我觀更佳。但這類參與為何與學童學業成績呈負相關呢?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正因子女成績欠佳,這些父母更積極投入校園生活,以了解子女學習困難,並尋求改善子女學習的方法,擔任義務工作便可更積極與老師攜手合作全面地處理子女的學習困難了。長遠而言,這類校內義務參與可能會有助解決孩子的學習困難而實質成績亦會有所改善。但這有待進一步的追蹤性的深入研究才可印證。
4.4.1協助學枝加強己有的家校合作項目
4.4.2 從實踐研究吸取的經驗
5.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為本」的家長參與中,以「親子溝通」對學生的學 業成績及自我觀的影響最重要,反之「家庭規條」及「督促功課」的影響不太重要,甚至有負面的影響。因此,透過「親職教育」來改善親子間的溝通應是未來家長教育的重點。
5.2.1 研究發現,社經地位愈高的家長,較為積極投入「輔導子女學習」和「親子溝通活動」。學校是一個理想的地方,讓這些家長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反之,社經地位較低的家長在教育子女上可能欠缺資源及信心,他們在各方面的參與便較低,這些背景的學生在學習上困難,家長會感到有心無力,學業成績及自我觀較低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讓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組成「家長支援網絡」,是建立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學習環境的基礎。 5.2.2 研究結果亦顯示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的家長,愈有意識去參與「家長義務工作」。因此,這些有心有力的家長可幫助其他有心無力的家長解決學生學習問題;更可透過這些家長闡釋校方新政策或措施,促使其他家長的瞭解及參與校內、校外事務,對學生成績,個人自我觀亦有正面影響。
5.2.3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家中擁有昂貴消費模式(如汽車、電腦),便能令學生學業成績和自我觀優異,本港的研究結果與美、加等地的發現一致,再次證明了文化資本對提高學業成績和建立正面的自我觀十分重要;因此,一般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參與文化活動,例如音樂課程或其他興趣班,擁有有限的資源宜用來添置百科全書和故事書,多到公共圖書館借閱書籍,亦可多些安排考察活動,以擴大學生的見聞視野。 5.2.4 多和校方進行正面的溝通,既可了解本身子女的學習情況,又可改善子女在學業及自我觀的均衡發展。溝通是雙方面的:(;)學校要主動,家長也要主動,雙方互動,才更有效。 5.2.5 子女可以成為家長合作的橋樑,將學校的訊息帶給家長及將家長的觀感向學校反映,是學生的基本責任。讓子女了解學校(校長、教師或教務人員)與家長合作(多點溝通,互諒互讓), 對自己的健康成長,更有保証。 5.2.6 環境不斷改變,孩子不斷成長,家長在不同的生活境況下,會有不同的需要,家長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昨日成功的親職教育,今日可能巳不合時宜,家長更要提出切身的需要,政府才能更有效地檢討家長政策及調動家長教育的資源。
5.3.1 如何創造「閱讀的空間」,改善文化生活,政府要作出更大承擔。本研究發現文化資本對提高學業成績和建立正面的自我觀十分重要;因此,實在需要檢討現時圖書館、社區設施與文化活動,能否配合學生及家長的需要。首先社區內應開設更多公立圖書館,讓所有孩子更方便借閱圖書。每個小社區應設立小型圖書館,方便家長帶同孩子在就近的圖書館作課餘閱讀。一些較大的商場更可在特定單位設立圖書角,父母購物後休息時間又可陪同孩子閱讀。
5.3.3 建立「家長支援網絡」是一個理想的起點。為家長創造在校內的參與空間,需要配合學校老師的教學需要,建立「家長支援網絡」有助建立家長之間的互助支援文化,及成為學校及家長之間的橋樑。(,)支援網絡亦是發展親職教育、家長義工及家長參與校政等不同活動的重要基礎。 5.3.4 政府應有系統地總結本地經驗,推廣成功例子,建立政策使所有學校內不同背景的家長均能參與,全面發展不同類型的家校合作模式,(。)並總結不同地域經驗,發展家校合作的推展策略及步驟,詳細計劃調動家長的力量,使家庭與學校互相扶持,共同承擔培育孩子的責任。 5.3.5 最後,政府及企業作為僱主必須作出承擔,為員工提供較彈性的工作時間,甚至有薪假期,才能為不同社經階層的父母員工創造真正的空間,讓為人父母者可更全面地參與子女教育。美國近年的教育改革中,政府更積極連繫及表揚企業作出這些支援;(。)民間社會亦策動了一個名為蘋果籽子的全國運動,每年均策動家長送一個蘋果給僱主及學校,提醒僱主,讓家長有更具彈性的工作時間參與子女教育,亦提醒學校宜抱著一個更開放的態度,讓家庭、學校、企業能為孩子作出以上(下)的承擔。
5.4.1 就探討家庭及學校背景,如何影響家長參與,以至學生學習及學校效能,本研究進一步印證了透過家長的參與,創造的「社會資本」,對培育「人力資本」十分重要,「社會資本」學說對解釋學生學習及學校效能,以至理解經濟發展,亦日漸受教育學者所關注。 5.4.2 科爾曼(Coleman, 1994: 2272)認為「社會資本」才是子女學業成功的重要家庭資源,只有在子女與父母之間保持密切的社會關係時,父母擁有的物質及人力資本方可以為子女所採用。他在評估三種資本對學生學業的貢獻時,認為學生的學業及社會成就,來自他從家庭及社區所得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的概念,均曾用於解釋學生學習成績的階級差異;但就不同形式的家庭資本如何結合不同類型的家長參與,影響學生的教育成就方面,進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尚有待探討。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