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应对流行性感冒 - 陈诗雅医师

Facebook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1/08/2017

陈诗雅医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注册中医师

中医如何应对流行性感冒

11/08/2017

每年1至3月及7至8月是香港的流感高峰期,今年的夏季流感高峰期提前于5月出现,并录得较多严重感染个案,导致多间公立医院的病床占用率超过100%,病人轮候诊症时间长达8小时,医护人员及病人都苦不堪言。要纾缓如此困境,除了增加公立医院资源及呼吁市民求诊私家诊所之外,应用中医药治疗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大证型

中医药对治疗流行性疾病有着数千年的丰富经验及确实的疗效,流行性感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的范畴,早于隋代《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已有论述:「因岁气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时行感冒的大流行,与天气的变化异常密切,今年香港夏季雨量比以往平均值高50%,过于潮湿的气候环境,加上生活起居不慎、平素体虚、劳累过度等因素,人体的卫外功能失常,易受时邪疫毒侵袭而发病。

时行感冒往往多人同时发病,常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至40℃、全身酸痛、疲乏无力、流涕、咳嗽、咽痛等,病情较普通感冒重,病程较长,严重者可发生传变。时行感冒属外感病,治疗以解表达邪为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特点辨证用药,主要证型有:

1.风热感冒:症状包括发热、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咽痛、咳嗽痰黄、口干、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疗以辛凉解表为法,主要方药为银翘散。

2.风寒感冒:症状包括发热、明显恶寒、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疗以辛温解表为法,主要方药为荆防败毒散。

3.暑湿感冒:症状包括发热、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以清暑祛湿解表为法,主要方药为新加香薷饮。

今年夏季潮湿多雨,近日患外感的病人多兼有湿证的表现,除了发热、流涕、咳嗽外,还有头身重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胀及腹痛泄泻等湿证症状。中医药对这种挟湿型感冒的疗效显著确切。

时行感冒病情发展迅速,体质虚弱的儿童、长者或长期病患者必须及时治疗,密切观察,以防病情转变。历代医家已明确指出若病邪不能及时去除,可出现邪毒壅肺或邪陷心包的变证,病者可见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或神昏,严重者甚至死亡。

注意作息

预防流感,必须从个人生活习惯做起。注意作息时间,劳逸适度,调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流感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多挤迫的地方,亦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以食疗预防。

中医能根据时令气候、病人的体质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在治疗外感疾病上发挥莫大优势,在这次流感疫情中应该担当重要角色。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专科诊所暨临床教研中心为应对季节性流行性感冒已推行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对高风险的病人测量体温、隔离发热病人及设置发热门诊,并加强诊所消毒。医师亦会将怀疑个案上报卫生防护中心的「中医师传染病定点监测计划」,共同对抗流感。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