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与「气穴」 - 姜元安教授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9/03/2021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教学部主任

 

「穴位」与「气穴」 - 姜元安教授

针刺治病的基本方法是将毫针刺入人体某一部位(点),然后运用一定的手法操作。毫针所刺入之部位,称为「穴」。在《黄帝内经》中,「穴」有不同的称谓,如「气穴」、「气府」、「俞」或「腧」、「输」等。今时今日,人们皆以「穴位」称之,英文则为point或acupoint。单从对「穴」之称谓来看,已经反映了2种不同认识方法。现代之称谓,只是重视「穴」所在的解剖学定位;传统之称谓,重视的是「穴」所具有内在之本质──「气」。

 

从「道」层面入手

 

从文字考证而言,「穴」具有2个特点,一是「空虚」,二是「通达」。空虚为「道」之体,通达为「道」之用,因此「穴」同时具有「道」之体与用。要认识刺「穴」治病之原理,必须从「道」的层面入手。

 

如果从「道」之层面来认识针刺的治疗原理,则不难理解为何《黄帝内经》将针所入之处称为「气穴」。《素问.气穴论》曾云:「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清楚指出「穴」乃气之所会,故《气穴论》又有「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之文。从「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可知,「穴」乃营卫二气相会之处。卫气乃「浮气之不循经者」,故行于脉外,而营气则是「精气之行于经者」,故行于脉内。但二者却能藉由经穴而达到「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的状态。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卫之行,以经脉为通行之道,如环无端。「穴」乃经脉内外营卫之气相会之处,故又称「经穴」。《素问.气穴论》所说的「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指出了认识经脉不仅仅在于经脉循行之道,及俞穴在经脉上之定位,更重要的是要明白经脉为营卫二气通行之道,而针刺之法就是要确保经气运行如环无端。《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正是建基在「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这一认识之上。所以,能明于此,则知「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气调而止」原理

 

「气调而止」,是针刺治疗之终极原理。只有依从「形而上」之方法才有可能认识并理解「气」,及与「气」密切相关之「气穴」。在临床施针过程中,古人有「上守机」之要求,《灵枢.小针解》指出「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可见,一个临床医生在用针治病时,其取效之关键在于能否守住「气」这一根本。故《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