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大两名杰出学者两度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化学讲座教授谢作伟教授,以及李嘉诚生理学讲座教授兼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小章教授分别以「碳硼烷及其金属碳硼烷的合成、结构和反应」及「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荣获二零零八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颁奖典礼今天(一月九日)于北京举行。两位教授均曾于一九九七年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谢教授夺三等奖,陈教授则夺四等奖,彰显中大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备受广泛认同。
由谢作伟教授独自研究的「碳硼烷及其金属碳硼烷的合成、结构和反应」项目属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跨学科研究,其开创性的重大发现对催化和材料科学的进展有重要影响。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包括:一、首次成功地制备和鉴定了目前最大的14-顶点碳硼烷(超级碳硼烷)及相应的15-顶点金属碳硼烷,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二、首次合成和鉴定了碳碳相邻和碳碳相间的蛛网型碳硼烷,并系统地研究了其金属配合物的性质,大大丰富了碳硼烷化学的内容;三、率先开展了过渡金属碳硼炔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金属参与的碳硼烷官能团化的新方法;四、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的碳硼烷—环戌二烯多变配体,将经典茂金属化学和金属碳硼烷化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现碳硼烷的存在可以改变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化学性质,从而诱导众多新反应。该项研究被总结成90篇科学论文,发表在国际着名的化学杂志上,同时被美国化学会周刊《C&E News》于2005年3月专门介绍了该专案的部分工作。
谢教授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他开发的新颖烯烃聚合催化剂可用于制造新材料,不仅可以节省制作塑胶的成本,而且可降低材料中的金属杂质含量,大大提高产品的纯度,目前已有相关专利获美国授权。此外,他所合成的超级碳硼烷有望应用在硼中子俘获治疗癌症,尤其在针对癌细胞的标靶治疗上。
谢教授就其化学研究能够再度获得国家肯定,感到十分荣幸。他认为基础科学研究十分重要,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他希望政府能够投放更多资源,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
陈小章教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及细胞研究所张永莲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探讨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机制。在研究附睾特异表达的新基因功能的过程中,他们应用附睾上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技术,建立与细菌共培养系统,结果在男性生殖道中发现一个新的防御素,并证实其具有抗菌功能,揭示了男性生殖道的一个自身防御机制。论文由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及推介,随即引起国际关注,广被美、英、法、德等十余家电台及杂志采访报导,包括《Lancet》和《Nature Medicine》。陈教授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建立附睾上皮细胞与精子共孵育系统,利用钙成像及钙流量测定,发现这种抗菌?通过影响精子的钙通道及钙摄入从而促进精子运动的作用机制。该发现不仅首次阐述了精子在附睾中获得运动能力的分子机制,同时亦第一次揭示防御素在男性生殖道中的双重作用。该发现由《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并加以重点推介。
继这些发现之后,国际上掀起了一个研究生殖系统防御素分子的热潮,迄今为止已先后有多个实验室在不同种属的附睾中发现了超过90种新的防御素分子。陈教授与张教授对男性生殖道防御素的开创性研究为男性生殖调控理论的发展和突破作出贡献,并为男性不育症的诊治和日趋严重的性疾病传播的防治,以及男性避孕药的研制等各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目前已有两个相关专利获得中国和美国授权,为男性生殖道防御素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陈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为中大与中科院合作的成果,我对于获奖感到十分高兴,希望这项奖誉有助推动日后中大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奖由国务院颁授,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以表扬科学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二零零八年度共有一百六十多个研究项目参选国家自然科学奖,经严谨的评审后,共三十四项自然科学研究获颁二等奖,当中包括谢作伟教授和陈小章教授的研究,一等奖则从缺。
过去,中大共有十位教授凭藉卓越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荣誉。除两度获奖的谢作伟教授及陈小章教授外,还有获二等奖的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梁怡教授、化学系黄乃正教授、吴奇教授、余济美教授及化学病理学系卢煜明教授;获三等奖的化学系麦松威教授及讯息工程学系李东教授;以及四等奖的生理学系黄宜定教授。